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新闻详情
皇马娱乐皇马注册平台【联盟认证】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16 20:31    文字:【】【】【

  皇马娱乐皇马注册皇马平台【联盟认证】[结果]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从业人员行为受年龄、户籍、文化程度、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食品加工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食品安全知识水平、餐饮单位食品加工硬件条件及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均有待提高。

  [结论]改变从业人员不安全食品加工操作行为的措施应充分考虑各项行为影响因素并应用行为改变理论,使不安全行为导致的食物中毒得到有效预防。

  关键词: 餐饮业;食物中毒;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促进;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 R 155文献标识码:A

  餐饮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行业。餐饮业又是食品安全风险极高的行业,由于加工原料和供应品种繁多,加工手段又多以手工操作为主,使餐饮加工中可能引入危险因素的环节相对较多,保障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对于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意义重大。WHO认为,全球范围大部分食物中毒的原因仍然是由于食品加工处理不当所致[1];2000―2004年上海市发生在餐饮业的食物中毒中,因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占餐饮业同期起数的79.0%,人数的79.5%。因此,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对于餐饮业预防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调查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以下称食品安全行为)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态度、环境等因素的状况,分析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改变不安全食品加工操作行为和有效预防餐饮业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2005年4―5月,在上海市所有19个区县内调查各类餐饮单位1 070家,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578人(来自1 070户餐饮单位中的55家)。

  1.2.1餐饮单位各区县均抽取2.5%本区县内持食品卫生许可证餐饮单位(各类餐饮单位数量亦为本区县内本类单位数量的2.5%)。餐饮单位分类参照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

  1.2.2从业人员在被调查单位中分层抽取各种类型、规模的餐饮单位共55家,开展从业人员(不包括餐厅服务员)调查(包括3个以上工种的人员)。

  1.3.1食品安全行为调查餐饮单位现场食品卫生状况代表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结果,本调查将其作为间接反映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指标。现场食品卫生状况采用《上海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评分表》作为调查表,调查结果为每家单位按评分表所得的现场食品卫生状况扣分值。

  ① 餐饮单位:采用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硬件条件(包括5个重点环节13项内容)、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员等,结果为每家单位按《上海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评分表》所得的扣分值)。

  ② 从业人员:分别采用调查表和焦点组访谈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人员基本特征、餐饮业食品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预防食物中毒的自我评价、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是否存在困难及具体体现、对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评价等。

  1.3.3行为、知识影响因素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分别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SAS 8.01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因素(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学分析。

  1 070户餐饮单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平均扣分值为23.4分(见表1)。

  ① 人员基本特征:578名被调查从业人员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3.5%和36.5%,本市和外埠户籍分别占50.9%和49.1%,平均(中位数)年龄和从业年限分别为29周岁和5年,所属单位类别、文化程度、从事工种分别见表2~表4。

  ② 食品安全知识水平:578名从业人员对于8类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总体回答正确率为67.4%。其中食品卫生常识、食品加工、加工操作与食物中毒关系、食品变质与食物中毒关系4类试题的回答正确率高于平均水平,而个人卫生、食品保存、餐具消毒、预防食物中毒关键措施等反映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4类试题回答正确率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③ 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578名从业人员中,95.8%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不能发生”,认为本单位领导层对预防食物中毒工作“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分别占92.4%和5.9%。绝大多数的餐饮单位和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识和重视。

  ④ 预防食物中毒的自我评价:578名从业人员中,认为自己对食品安全知识掌握“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分别占35.6%和52.1%,对本人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的评价“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分别占49.7%和43.4%。

  ⑤ 预防食物中毒中存在的困难:578名从业人员中有260名(占45.0%)认为存在一定困难(见表6)。有25.3%的从业人员认为“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困难的首位。

  ⑥ 食品安全培训:从业人员目前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接受培训(80.1%)和自己看材料(12.5%);578名从业人员中仅有23名(占4.0%)自称未曾接受过培训,未接受的原因包括从事食品行业工作不久、单位没有组织过、没有机会接受培训、不懂等。培训的主要方式以理论授课占首位(48.5%),其余包括看录像(19.6%)、看书面材料(14.2%)、实地操作练习(11.7%)等。66.6%的从业人员认为政府采取的预防食物中毒最有效措施是“加强对从业者的教育”,这一比例高远于“实施处罚”(16.3%)和“进行奖励”(16.8%)。

  ⑦ 焦点组访谈:相当部分从业人员认为他们单位领导层的“重视”仅仅是希望不发生食物中毒,而不是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应使单位领导层真正地加强食物中毒预防工作。

  目前开展的培训基本上是企业在领证前和从业人员体检时由监督部门组织进行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反映其单位未开展日常食品安全培训。

  目前在领证前和体检时统一组织的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从业人员较难完全接受和理解。从业人员培训的内容要结合实际操作,形式要活泼多样。

  监督机构日常的检查对于促进企业开展自身管理的作用不持久,因此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要和日常检查相结合。

  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应规定文化程度极低或无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品加工操作或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岗位。2.2.2餐饮单位食品加工硬件条件和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调查结果见表7、表8。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与以下因素均显著相关(P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从业年限和文化程度的上升,知识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其他各项因素无显著关系(见表9)。

  1: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以等级计;2:从业年限以年计; 3:户籍:本市=1,外埠=2; 4:文化程度由低到高顺序编号1~52.4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状况与个人基本特征、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及食品加工硬件设施、企业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关系分析单因素分析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与以下因素均显著相关(P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年龄、文化程度、试题回答正确率与硬件条件符合率的上升,行为扣分值呈下降趋势,户籍与行为扣分值亦有关,其他各项因素无显著关系(见表10)。

  本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国外研究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受到其知识水平、个人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本研究同样证明了该观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受到包括年龄、户籍、文化程度、试题回答正确率与食品加工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国外研究同时认为,食品安全规范只有在给予适当的管理文化时才能得以较好执行[3],本研究中企业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未纳入,可能与在评价该体系中所考虑的因素较为简单(只有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食品卫生管理员两项),尚不能全面反映管理体系状况有关。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食品卫生知识的总体回答正确率较低,反映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试题更低。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对本人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规范执行情况评价相当好,两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其实际水平。由于大大高估了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业人员按照自认为正确而其实为错误的方法进行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食物中毒隐患。

  创造各种物质、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使从业人员采纳预防食物中毒的行为客观可行,是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以持久改变的重要手段。调查同时表明,本市餐饮单位食品加工重点环节硬件条件和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都亟待提高。

  66.6%的从业人员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最有效措施是加强对从业者的教育,但当前大部分餐饮单位平时不开展自身食品卫生培训。45.0%的从业人员表示自己在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其中“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首位。表明目前在培训的开展和方式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WHO认为,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改变其不安全操作行为的良好手段,相比其他措施,教育培训所花费用更少,但却能够获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持久改变,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2]。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程度较低,开展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但可以使其更好地掌握食品安全操作的知识,同时也能增强其遵守食品安全法律规范的意识。

  目前,国内对于餐饮业预防食物中毒的手段主要是开展监督检查,以发现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对保持环境卫生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1],并且实施检查要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频度总有极限,本研究中有从业人员认为检查即使会带来行为改变也只是暂时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对行为干预和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餐饮业食物中毒的发生。

  所谓食品安全(food?safety),即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也就是说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藏或销售过程中要保证食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强制性的要求与规定,不会威胁或损害到人体健康。国务院总理不久前表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要把握这项工作作为考量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把重要标尺。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高效发展过程中,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的状况短期内是难以完全改变。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比如:金华敌敌畏火腿、苏丹红、三路三聚氰胺奶粉、龙口掺假粉丝等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这让人们失去了对食品安全信任的信心,深深体会到“吃什么都存在危险”,此外,导致食品安全无保证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企业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淡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一些地区政府为了是本地区的GDP能得到提高,便放任食品企业随意生产,乱排乱放。什么食品安全、什么食品标准,全部抛之脑后。

  其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政府监管缺位。食品安全的监管应当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却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监管的追责。不论是事前的防范还是事后的追责,都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诸多不足。

  其二、食品企业主要责任人法律意识偏低,道德失守。有很食品安全问题,并非是技术问题、监管方面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企业道德失守,在食品生攒过程中违背诚信,使用过期食品原料或者添加有害食品添加剂,以危害他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导致很多本不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甚至发酵。

  其三、食品标准缺失。由于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制约,现行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尽管食品标准总体数量比较多,但是标准间存在矛盾、交叉、重复,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标准宣传贯彻执行有待加强。 其四、监督力度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之所以我国频繁发生有关于食品安全事件,其中一项主要的原因就是食品安全法律责任还不够严厉,有些制度缺失,导致监管和治理乏力,食品管理分段、多头并行管理机制存在很大不足。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各相关部门无法明确原由,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可能在处理过程中发生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

  (1)强化政府责任,明确监管职能。将食品监管纳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责任人年底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定”制。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惩处的力度,公开查处一批严重违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准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者得责任,起到警醒的作用。

  (2)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政府应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的方式,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予以支持,对在监管工作中突出表现的予以奖励。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高素质监管队伍。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予发放许可证。

  (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高风险产品加强监管。凡是和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的企业,必须遵守责任书要求。对未按责任书落实的企业,强制责令停业整顿,直到符合责任书要求并落实,才能恢复生产。提升行业道德诚信素质,这是实现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根本基础。

  (4)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具有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食品安全问题合理解决的关键因素。所以,相关企业应泾河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法,提高处罚力度,彻底解决“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现状。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5)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让群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中来,这样形成一个合力,对食品企业也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

  食品是人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保证了食品安全就相当于保证了千家万户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公开、透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对食品安全加以监督。既然同在一个世界生活,就要共同奋斗,科学发展,构建食品安全,建设美好家园。

  [1]刘恩儒.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

  最近几年,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物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食品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的食品监督监管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监管方式改革,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食品质量综合监督,是我们食品监督部门的一项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论文参考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在食品监管工作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当前基层食品质量综合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质量,尽管食品质量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质量按监管力度,然而“问题食品”仍然大行其道,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频频地曝光,并不是现在的食品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而是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引起消费者、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视了,商家可以钻的空子更小了。论文参考网。曝光后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了,就为消费者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应充分发挥监督的积极作用。

  的成绩,要正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扎扎实实地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急要分兵把口,又要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力度,抓准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同事,要发挥官大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的积极性,鼓励就抱视频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食品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真正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过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查,整合执法资源,管住管好食品市场,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当前,应着重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权责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2.1是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有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2.2是对无人监管的“盲区”,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费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者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并需解决好分工后各个环节直接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论文参考网。问题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并且水平偏低,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比如:2004年3月15日,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查处的24.5吨“毒黄花菜”事件,就是因为卫生部与农业部各自指定的标准中对SO2残留量的限量不同而引起的。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诸多方面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必须尽快统一。

  新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强。

  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反张继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强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监管法制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4.2健全长效监管机制。4.2.1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

  品声场企业入市门槛,制定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不安全隐患。4.2.2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制度,实现视频质量安全的可追溯。4.2.3建立食品安全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任一环节,一经发现食品未能达到质量承诺和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商家应立即将该食品下架退市并召回所销售的食品,实行行业自律。4.2.4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并通过建立警示制度,及时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细细向社会公布。4.2.5强化执法监管措施,提高执法监管水平,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在食品质量监管领域得到体现。

  (1)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现状。近年来,我国食品方面的问题被不断发现与披露。从“瘦肉精”到“三鹿毒奶粉”,从“墨汁粉丝”到“地沟油”,这都表现出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化学元素的混乱添加造成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是与人民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并且在其他食品中,一定也有安全问题存在的食物,需要被人们去发现,这就需要新闻报道的作用,为人民披露食品安全问题。

  (2)我国新闻报道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不断发展,使得新闻报道行业在近十几年来飞速发展,迅速融入人民的生活中。上世纪80年代,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新闻是人民了解国家大事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电视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人民进行了解国家大事,看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在21世纪初,网络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的一种,我国信息业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新型新闻媒介不断涌现,是新闻报道发展的黄金时期,不断有人投身到新闻报道这一行业中来。但是近年来新闻报道行业出现了不好的现象和问题,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来临,导致新闻报道采集与编辑人员良莠不齐,恶性竞争事件时有发生,在新闻报道中加入主观臆测与意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了人民对新闻的看法与立场,所以现在新闻报道行业亟需对行业内部进行问题反思与改正。

  (1)新闻记者对食品安全报道的专业知识不强,对新闻不能做到正确的掌控,误导民众的感知。现如今从事新闻报道行业的人员有很多,这是新闻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但是在这个群体中,有的记者是通过专业的新闻教育院校学习毕业的,而有的新闻记者是从补课班学习甚至是自主学习而来的,这样的就出现了新闻报道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在食品安全报道过程中,专业知识不强导致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状况把握不足,导致在新闻报道的阅读群体对报道的误解,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对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专业性不能进行充分了解,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工作进度,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应。

  (2)由于金钱交易,某些食品安全问题没被披露。金钱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东西,新闻报道记者与编辑也是一样,在新闻报道采访新闻素材的过程中,经常会收集到能够威胁一些人或企业的证据或资料,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和资料播放给民众,会威胁到那些人的自身利益,所以他们会通过金钱来收买新闻素材采集人员与新闻报道人员,避免威胁到企业利益的资料被新闻报道播放出去。这个时候是考验一个新闻报道人员的职业操守的最好时刻,但是在新闻报道人员与被曝光企业中会有这样的金钱交易发生,这些新闻报道人员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没做到将社会的阴暗面所揭发的职业义务,而自己逐渐被金钱所侵蚀,成为没有责任心的新闻报道人员,制造假新闻来混淆民众的视听,对于这种现象一定要严厉打击。

  (1)加强对新闻报道编辑表达的能力,让公众更全面理解食品安全报道。新闻报道大多数是以文字与语言来进行传达的信息,而新闻报道编辑人员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文字的使用上一定要敏感。在食品安全报道中,要利用有限的文字将新闻全面的表达出来,并且为民众进行专业性的分析,正确带领民众进行思考与讨论,因此作为一个新闻报道编辑人员,必须要具有过硬的写作与表达能力。食品安全新闻采访结束后,在新闻素材的整理阶段,新闻报道编辑人员需要运用简短扼要的文字来对新闻进行归纳与总结,将食品安全报道的要点完整的归纳到一起,辅以专家的专业性知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全面打击与打压,而是进行反思。在日常生活中,优秀的新闻报道编辑人员会进行日常写作练习,锻炼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能够很好地提升新闻报道表达中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2)强调对新闻报道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对民众负起责任,在报道中。新闻报道是广大人民民众了解信息与新闻的方式与渠道,需要新闻报道工作人员对采集的新闻信息与新闻报道稿进行编辑,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公开报道。这样就需要要求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工作人员,要用他们的真心与热情来努力工作,秉承着为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来为民众去工作,为民众建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新闻报道平台,在引领群众的舆论导向中,要注意对报道的客观性,不能掺加个人意见,这是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人员对职业操守的坚持。新闻报道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包括爱岗敬业,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高度的热情与激情,对民众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不正当的信息要进行严厉封堵与打击,保证群众舆论的稳定性,减少食品安全报道中舆论失控的局面发生,保证群众的心里稳定性,同时对食品安全的不良现象进行抨击。

  我国新闻报道行业在不断发展中,新闻报道的专业业务与知识也在不断进步中,但是对于新闻报道中的问题也应该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改正。食品安全问题与我国人民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反思,新闻报道能够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方面的报道,但是这需要精准的新闻定位,优秀的新闻编辑,过硬的专业知识来保证,所以要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与改正,保证我国民众知情的正确性。

  [1]周善.《从食品安全报道看媒体社会责任》,《新闻实践》,2007年第5期.

  [2]黄旦,郭丽华.《媒体先锋: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 ――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新闻大学》,2008年第4期.

  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类身处一个被技术武装的时代。就像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历史命运。”可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技术开始出现了异化现象,使人类面临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环境的污染等严重的生存危机。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技术在食品行业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致癌大米、有毒奶粉、双氧水鱼翅、毒火腿等,表明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异化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这使得我们必须开始对食品领域的技术异化进行思考。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情况做出如下调查:首先,我国人民的食品卫生知识比较缺乏,几乎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而成,并且大部分人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安全。国家安全卫生组织对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学生在学校期间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第二,我国不少民众比较喜欢吃炸、熏、腌制等食品,但是,此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多食此类食品易患癌症。第三,我国食品经营企业多为个体工商户,经营管理落后,缺乏良好的食品储备与运送的条件,甚至有些地方的食品批发市场条件简陋,并且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第四,国家某些管理部门管理的工作重点在于查处假冒伪劣的商品,很少和几乎不对食品的内在成分和含量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检验。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食品的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在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微生物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污染有农药残留食品上或食物包装的材料质量低劣而污染食物等。第二,食品行业的新技术带来的食品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会给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转基因食品的开发和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等。

  众所周知,技术与人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支配、使用技术的同时技术也会对主体施加影响。当技术的负面价值被无节制地扩大时,就会使技术发生异化。但当人们过度追求,超过技术正面价值所承受的范围时,其负面价值开始显现。食品行业出现技术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数量增多。为了缩短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到达增加产量的目的,在种植业、养殖业中就会出现滥用激素、抗生素等现象。

  谋求利益。不法商贩利用被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者工业原料加工食品,故意生产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用病死畜禽加工熟食肉制品,只考虑用技术为其牟利,却忽略了这些技术本身对人体的伤害。

  食品生产行业者的准入标准低。我国对从事食品加工生产的人员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对他们的道德、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没有明确的要求,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的工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对食品科学研究的投入不足。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研究食品的科研机构较少,国家给予的经费扶持力度不大。

  监管体系不健全。中国还没完全建立起一个可靠的食品生产安全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让食品安全监控难以进行,执法人员在打击违法行为时到不到法律上的保障,使得不法商贩逍遥法外。

  食品安全已经是关系全社会的生命安全和产业兴衰的根本问题,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是严峻的。我们要改善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需要做到下面几点: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并且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做好动态分析。其次,要进一步打击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力度,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照食品的生产窝点。再次,我们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安排食品卫生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技术型专业,或者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力宣传食品卫生知识,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素质。最后,大力发展食品科学技术,提高食品生产、加工、检测技术的手段和能力,并且建立全面有效的技术伦理评价体系。

  研发是一切产业技术的源头,因此科技专家是食品研发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他们对公众的食品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科技人员应该具备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如果一旦科技工作者为了利益而丧失了应有的职业操守、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话,食品质量安全就会涉及到我国居民的安全,成为生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当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还需要通过消费者、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技术”这把双刃剑,让其在设计、使用的过程中发挥最优效果,避免负面效应,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的更加幸福安康,所以食品卫生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

  [1]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5-6.

  [2] 熊立文.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思考[J].中国标准导报,2010(5): 9-10.

  [3] 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15-17.

  [4] 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为了分析我国发展营养健康食品的必要性以及未来市场,首先要了解我国当前的营养健康食品与市场现状。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国际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影响,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日益增长的发展速度。而且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主要是啤酒、饮料等,到了21世纪初期,饮料行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划分为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等不同的种类,同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还包括速食行业、调味品。

  很显然,不同食品行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从当前食品行业特点来看,与国际各国相比,我国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随着食品加工行业的继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健康食品会逐渐成为食品行业发展的新秀。目前,营养健康食品的市场正逐渐转好,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对于这一现状的出现,主要由营养健康食品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决定。

  2.1国际市场发展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末期,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出现了许多虚假广告以及虚假产品,对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对消费群体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扭曲了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看法。为此,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规范化措施:其一,对营养健康食品建立也严格的审核体制,对所有的营养健康食品进行检测与审查,直至2005年初,通过日本营养健康食品审核通过的种类共有470多个。这一举措,重新树立了营养健康食品在日本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改善了其对营养健康食品的消费观念,促进了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其二,简化审核制度,采用标签与行业协会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在:①要求营养健康食品的材料高质量,即采用功能与成分接近天然以及有机的食材,保证产品安全;②严肃打击过渡包装、虚假宣传,以降低产品的营销成本。自营养健康食品的概念替代原来的保健食品以来,不仅包装上更加简单,销售额也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多。

  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初期,我国消费者认为所谓营养健康食品已经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与认可才会出现在市场上,于是对营养健康食品产生了过高的期望,感觉其应和药物具有相同的效果,而且能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在加上生产企业的过渡宣传与推销,造成了严重的市场混乱,一度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打击很低的现象。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发展处于缓慢阶段。为此,我国也开始思考是否对营养健康食品设立专门的食品检测和审核制度,恢复和发展营养健康食品市场。

  2.2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思考从医疗上来看,主要的消费包括治已病与治未病两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医疗总费用是145亿元左右,到了2007就猛增为10966亿元,增长了近76倍之多,人均也达到了844元。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居民医疗支出占到人均总消费的约55%。可以说,医疗费用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一项主要消费,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处提到的治未病与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病等有所差别,这里主要是指人们对身体疾病的预防。无病防病已经成为维护我国乃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显然,预防能够使人们对治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而且效果较为显著。若不能及时做到防病这一措施,医疗费用必然只增不减,从预防的角度考虑,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迫不及待。

  2.3食物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食品生产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养殖方式、食物种类以及土壤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食物的组成成分也和以往有所不同。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测定的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1963年降低了很多:菠菜降低了79%,油菜、茼蒿降低了60%,白菜降低了49%等。

  另外,在进行食品的加工中,添加的一些酸、碱、氧等物质,加热以及生产设备等都会造成营养成本的破坏或者降低。食品的精加工会对食物造成更大的损坏。比如,精面粉中的核黄素要比全麦面粉中的低80%左右,烟酸降低75%左右,硫胺素降低60%左右,叶酸降低40%左右,锌与铁分别降低了70%与64%左右。总而言之,当前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且整体含量不平衡。如此以来,对于每个居民而言,几乎已经无法实现饮食搭配的营养均衡。

  3.1人们健康意识增强,逐渐促进营养健康食品消费市场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中80%以上具有相应的营养知识;75%的家庭平时比较关注家庭成员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大于30%的居民有已经的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经历。2010年我国城市化人口已经超出了45%,人口城市化在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带动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发展。

  3.2亚健康人群呈增加趋势,促进市场对营养健康食品需求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从提倡饮食中摄入的钙的含量还不足人体摄入标准的一半,有5.8亿居民处于缺乏维生素A的边缘,约2亿居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还有1.6亿居民的蛋白质摄入量明显不足。我国新生儿体重偏低的占到总数的15%左右,6岁以下的儿童有发育迟缓现象的占到总数的30%左右;2亿人体重超标,其中30%处于肥胖状态,高血压居民数约1.5亿,高血脂居民数约1.6亿,其中25%患有不同程度的血糖疾病。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亚健康居民总数已经占到我国总人口的60%多。而且2005年我国的老龄化(60岁为界)人口已经达到1.5亿,以后仍将以3%左右的速度增加,老龄化人均将会成为营养健康食品的主要需求群体,因此必然促进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继续发展。

  3.3人均收入增长,具备消费能力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品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且速度较高,1978——2006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出现了7%的涨幅,而且城镇居民的存款增长速度达到了25%。对于人类而言,健康是最基本的条件,是保证居民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更是如此。从以上数据推断,到2022年的左右,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对于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3.4国外投资对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推动相关数据显示,仅200年的前三个季度,我国营养健康行业已经获得国外风险投资5亿多美元,其中营养健康食品所占比重最大。而且以大部分国外营养健康食品风投看好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大量外来资金将大大缩短我国营养健康食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我国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

  我国是较早具有营养健康学的国家,从传统的中医学开始,我国医疗行业就十分重视营养健康食品对疾病的防治作用。我国的中医营养学,拥有先进的营养健康以及疾病预防理念,这都将成为我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以及市场发展的基础动力。

  [1]闫庆松.日本健康食品市场准入及法规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1,(01).

  [2]陈楚华.略谈湖南营养健康食品发展之路[J].中国食品,2012,(22).

  [3]王瑞元.大力推进全谷物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J].现代面粉工业,2011,(04).

  【摘要】本文主要从绿色食品的概念论述、当前形式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来综合性地论述绿色食品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41-02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近几年来,绿色食品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推广、倡导以及其广阔的市场需求,给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国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着手绿色食品的发展,也在历经二十几年后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国内绿色食品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为了确保绿色食品能够快速、科学的在我国进行实施与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作出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1.关于绿色食品概念的论述

  绿色食品作为时展的新生事物,其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大多数还处于比较浅显的状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论述,让人们对其内涵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所谓绿色食品主要指的是从产生到加工处理再到储存、运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中无毒无污染、有营养、高质量并且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标准检测,最终符合相关标准的食品。其存在的宗旨和意义主要由以下几点:首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化战略的长久实施。其次,确保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有利于人类饮食的健康和卫生。最后,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在农业生产上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2.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讨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明确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以及针对性地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理念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与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以及实施后所带来的经济环境效益,无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所以说,在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下,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发展秉持着支持的态度和起着全力推动的作用。

  2.2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助力。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高度关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给以全方位的支持。2002年6月农业部推出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的意见》,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指标。到2009年12月我国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已经有6000多家,共开发产品15000多个,并且绿色食品仍然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当然这与我国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财政、人力以及技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2.3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在单产产量还是在全国的产业结构布局上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正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发展与追求的困境。绿色食品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下的最新产物,无疑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最新方向。

  2.4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大力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困境,尤其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严重。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些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以及食品生产标准上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健全的检验系统。因此,他们对绿色食品的进口需求量正在不断地扩大,这也为我国的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3.发展绿色食品的有效途径分析与探讨

  通过我们对绿色食品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措施和建议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加强绿色食品理念的宣传,扩大绿色食品技术的推广范围,增强全民的绿色食品意识和绿色食品生产能力。虽然国内不少的地方已经开始着手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开发,但是绿色食品的生产依然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况且绿色食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比较小,所以说未来绿色食品的发展还需要我们通过向全民进行知识宣传与技术推广的形式来开展,以确保绿色食品在国内的全面发展。

  3.2健全绿色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由于绿色食品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暂,我国政府对绿色食品的政策和法规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促进与支持两大方面上,而对于相关的标准细作以及惩罚措施还缺少强制性的法律规定。这也从根源上导致了大量伪劣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对于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绿色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农副产品的出口。

  3.3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为绿色食品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是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生产,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层面比较低的现象,因此想要全面地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战略还需要我们向生产基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知识普及。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绿色食品生产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好西部的优良生态环境以及农牧业还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良好的发展优势,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为西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3.4绿色食品的生产应该走品牌发展的道路。绿色食品的发展归根结底依然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企业的信誉,从而提高绿色食品在食品行业和国际食品市场的竞争力。绿色食品走品牌发展的道路能够更好地使得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一直致力于品牌的推广和保护,从而不断的增加食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在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一直将绿色食品发展下去,这才是绿色食品持久发展的正确道路。4.总结

  世界各地的经济、文明差异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依然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这也需要我们一直保持着发展和创新的思想来看待绿色食品在我国的生产。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业从业人士加入到这项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中来,为国家农业以及食品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参考文献

  [1]张才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联系与区别[J].宁波农业科技,2003(03).

  2011年7月13日凌晨1时,阳江市疾控中心接到市食监局电线名腹痛、腹泻病人,怀疑食物中毒,要求前往调查处理。接报后,疾控中心立即派出专业人员赶赴病人就诊医院进行流行病调查。

  经查,某学院51名学生参加旅行社到闸坡旅游,11日上午8时从广州出发,于当天13时左右到闸坡A渔邨进午餐,20时在B渔村进晚餐。12日早餐旅游团不安排统一就餐,早餐由学生自理,12日中午12时在一家C食舫进午餐。

  12日早上8时许,学生杨川开始出现腹泻、腹痛,随后旅游团人员陆续出现类似症状。12日12时30分起,陆续有学生前往滨海医院、闸坡医院就诊,至当天21时共有28名学生发病并到医院就诊,罹患率为54.9%,其中5名症状相对较重的学生入院治疗,其他发病学生门诊治疗。入院的5名学生于13日22时全部出院,无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

  2.1首发病例 首发病例病人于12日8时30分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当日13时到医院就诊,医院给予抗菌、解痉、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好转,目前已返校。

  2.2.1时间分布 28名病人发病时间在12日8时~12日21时,发病高峰在16时。经统计分析可知:12日8:30时出现首发病例,12日16:00时出现发病高峰,12日17:00时发病下降,没有出现二代病人,发病曲线呈单峰型分布,符合暴发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2.2.2人群分布 一共发病28人,均为参与该旅游团的学生,其中男性18人,女性10人;年龄最小21岁,最大24岁。

  2.3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测结果 28名发病病人中腹泻28人,腹痛26人,呕吐8人,发热 7人。部分病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11日午餐:炒花甲螺、炒花蟹、红萝卜炒青瓜、蒸水蛋、豆豉腩肉煲、炒大白菜、蒸鱼、炒东瓜、紫菜汤。

  11日晚餐:炒花甲螺、炒花蟹、蒸水蛋、粉丝煲、沙姜鸡、蒸福寿鱼、炒青瓜、炒菜、紫菜蛋花汤。

  12日午餐:炒花甲螺、炒花蟹、豆芽猪红、豆豉南瓜、粉丝煲、蒸水蛋、煎鱼、上汤大白菜、紫菜蛋花汤。

  结合病人个案调查和病人发病时间,判断本次中毒事故的餐次为7月11日晚餐,就餐地点为B渔村。各食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引起本次中毒的原因食物不明。

  B渔村位于闸坡镇旅游大道,饮用水源是阳江市自来水公司供给的自来水,2011年5月13日领取《餐饮服务许可证》。渔村有从业人员8名,其中5人未领取健康证。渔村内设食品加工操作间、洗消间,无配餐间。无防鼠、防蝇、防尘设施,内环境欠整洁,厨房有污水、杂物。食品原料、成品的容器和工具标志无明显分开,生熟食品使用的加工工具无严格分开。否认近期有员工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4.1采集在入院治疗5名患者肛试样本送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2份肛试样本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4.2在B渔村现场采集砧板样本2份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采集刀具样本2份,有1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以上样品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艾希氏菌。

  本次中毒事故病人有进食海产品史,且发病急、潜伏期短,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呕吐,肛试样本、食品加工工具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规定,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中毒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综合分析,确认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诊断符合WS/T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餐次是11日晚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所致,具体中毒食物不明。

  6.3加大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规范从业人员的卫生操作。

  6.6落实餐饮业食品容器、食品加工工具的消毒工作,生熟食品容器、食品加工工具要严格分开,不得混用,以防止交叉污染。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包装工业得到了重视,食品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是人们对于食品的基本要求。现在的食品包装在选用的材料、设计、工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且伴随着食品包装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广大的消费者对食品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安全性一直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突出了食品包装检验工作的重要性,要严格的按照国家标准对食品包装材料生产进行检验与监管,从而有效的提高食品包装质量,防止因食品包装质量而影响食品质量问题的发生,杜绝不合格的食品包装危害广大消费者。

  食品包装材料本身并不是食品,但是食用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食品,加上在包装中使用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因此,在食品运输、贮藏过程中容易引起食品污染。为此,我们必须对食品包装进行严格的检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中很多对食品包装材料企业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验以及产品回收等各方面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我国作为食品加工大国,使用的包装材料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因此,通过研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包装材料的先进的技术以及食品包装相关的法规与标准,结合我国食品包装现状,对完善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以及保障我国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欧美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法规,重视安全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的连续管理。对食品包装材料管理的一般原则进行规定,其要求包括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美国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要求采用法律形式进行规定并且进行分类管理。美国进口的食品包装或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通过符合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标准的严格测试。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现有的食品包装材料技术法规与标准存在很多不足。(1)目前相当一部分法规、标准滞后和缺失,我国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法规对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进行了科学分类和统一管理;但是有很多包装材料存在有害物质,而我国尚未制定相应的的有害物质迁移检测标准,只能参考欧美等国家的标准检测。(2)我国对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加工助剂尚未制定可行的准入和管理机制,不能对新的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3)我国现有的部分指标规定不够细致和明确。欧美等国家对一些潜在影响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作出了明确规定,而我国只对允许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作了明确规定,对不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却没有明确规定。出现有些食品包装检测合格,实际却存在隐含有害物质。以上不安全因素,提示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相关安全标准亟需完善。

  现今在各种食品包装中,塑料包装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塑料包装具有重量轻、化学稳定性好、运输方便、易加工的优点。但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也是出现安全问题最多的一种材料,因此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尤为重要。现以食品塑料包装膜袋为例,具体分析:(1)材质分析:通常我们使用的塑料不是单纯的一种物质,而是由很多材料合成的。其中高分子聚合物是其主要的成分,为了优化塑料的性能,需要在聚合物中添加各种辅助材料,如增塑剂、稳定剂、剂、着色剂等等。(2)外观检验:观察塑料包装膜袋表面是否光滑平整、有无褶皱、气泡等。(3)尺寸检测:检验塑料包装膜袋的长度、厚度是否符合标准,塑料包装的厚度是其各项性能的基本保障,其厚度是否达标直接影响其阻隔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考虑成本的重要标准。(4)物理性能:塑料膜袋的物理性能主要包括,拉伸强度与伸长率、剥离强度,耐撕裂性能、热封强度、耐冲击性能、抗穿刺性能,水蒸气及氧气透过性能。上述指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来确定与其相适宜的质量技术指标,是否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

  塑料包装具有性能佳、用途广泛、制造简单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包装。其安全性直接关于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其质量及安全性一定要严格把关,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

  当前,我国已开始逐步加强食品包装的监管工作,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很多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缺少相关质量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其部分食品包装产品如吹塑包装、饮料瓶、镀铝膜等处于无标生产状态,企业负责人对包装产品的质量不够重视。(2)食品包装生产过程、印刷过程、流通过程对于食品包装的二次污染及原辅材料对其的污染。(3)市面上的食品包装种类繁多,我国当前对食品包装研究不够深入,对哪些食品包装材料可用哪些不可用没有明确的界定,对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与所容装食品之间是否存在迁移,具体如塑化剂,双酚A,溶剂残留等,更没有相关研究。

  通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对比,体会到欧美等国家食品包装标准十分完善,相关监管也比较严格,发现我国食品包装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唯有积极应对,借鉴欧美经验,不断充实食品包装材料的相关技术、标准,形成完善、严谨的检验流程。加强行业监管,不断提高食品包装产品质量。

  食品包装产品的质量直接关乎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加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加强食品包装产品质量势在必行。通过引导和规范食品包装生产企业,杜绝不合格食品包装产品。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食品包装。

  [1]陆艳艳.关于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8,05:384-386.

  [2]王凤凤.浅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J].青年与社会,2013,05:55.

  随着新闻理念的发展和报道实践经验的丰富,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愈来愈趋向客观性和科学化。然而媒体在该领域的报道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负面报道密集出现声势浩大,而正面报道比例不足且深度不够;媒体的报道范围多集中于国内的小工厂小作坊,对大企业大品牌以及国际品牌的监督明显不足;媒体关注的焦点以城市消费者和城市食品市场为主,对农村消费市场及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却缺乏平衡的关注。这些问题一方面容易引发负面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媒体监督的漏洞。如何进一步完善报道,在最大限度规避负效应的同时,为受众构建客观和谐的消费环境,成为当前食品安全报道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播学关于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它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1]215。

  综观近年来媒体关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负面报道、揭露性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2001年的“南京冠生园月饼馅儿”事件到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再到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直至2011年3月的瘦肉精事件,这些报道一方面让消费者了解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反映了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及其为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另一方面,这种有取舍的选择性报道,负面新闻的连续冲击,使观众对消费现状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符合大众传媒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为实现信息的全面和横向平衡,媒体报道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加强媒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综观我国近几年的食品安全报道,一般都遵循这样的传播模式:出现问题—媒体进行报道—相关部门介入并进行查处。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媒体都是充当“先锋”,率先对发生安全问题的厂家或者品牌进行曝光,报道迅速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相关职能部门在事发后匆忙介入,调查、取证、惩处,但是与报道引发的社会影响相比较,总显得那么迟缓,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公众恐慌和社会信任危机,很难因为相关部门事后采取的补救行为而消除,其结果是,公众抱怨职能部门不作为,职能部门责怪媒体“添乱”,而媒体记者在报道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多采用“暗访”的形式,扮演私家“侦探”角色,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在报道后还要承担被威胁和吃官司的后果。同时,由于记者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在对食品安全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把握上,很难做到准确无误,为报道引发负面社会效应埋下了隐患。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和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二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未能及时地将科学的评估结果通过媒体告知消费者,导致科学家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存在分歧。因此,加强媒体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必然要求。

  2011年9月各大媒体关于地沟油的报道,体现了这种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效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报道模式正初步走向科学化。此次事件中,媒体和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报道由公安部门就地沟油的调查和查处结果开始,通过新闻媒体,向观众介绍案件查处的具体过程、地沟油在市场上销售的详细状况及其危害程度。尤其是对地沟油的流向和辨别地沟油的大致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众的盲目恐慌。之后有关部门协同攻关,共同开展地沟油鉴定方法的研究的报道,展示了政府为食品质量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增强了观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2011年10月发生的“思念毒水饺”事件的报道,从北京工商局“思念三鲜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查结果切入,并通过对专业人士的采访阐释该病菌的危害性。可以说,报道模式和报道内容都做到了科学化。调查中八成消费者表示不会再购买“思念水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思念食品公司在事件中不能积极应对。因此,信息传播模式的健全和完善不是仅靠媒体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其次,要加大对辨别食品安全知识的报道与普及。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环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不仅需要知道什么不能吃,更需要知道什么能吃、什么能放心地吃。然而当前的现实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认知。消费者在消费时除了查看品牌和生产日期外,对食品的质量检测标准知之甚少,品牌依赖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的消费现象。一旦某个大品牌爆出安全问题,消费者的信心就会遭受沉重打击。在瘦肉精事件中曝光的肉制品品牌双汇就是其中一例,且在此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媒关于双汇质量问题的报道接连不断。多年信赖的大品牌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此类食品时感到不知所措,本能地从回避风险的消费理念出发,他们必然会对安全的火腿食品也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对整个肉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产生怀疑。因此,媒体应高度重视信息对称问题,加大对辨别食品安全知识的报道,使消费者既可以及时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又可以提高食品质量辨别能力,从而减弱其品牌依赖心理。同时,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引导,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从多方面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信息和服务。

  传播学指出,受众接触媒体尤其是收看新闻节目的主要动机是监测环境,从节目中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以调整自己的行为[1]182。媒体在报道事件并引发广泛关注后,要对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行持续关注,及时报道问题的发展变化和最终处理结果,最大限度地消除消费者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媒体不仅是问题的揭露者,也应该做社会的“解压阀”,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推动者和公众恐慌的平息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食品安全报道不能以披露和爆料为目的,事件始于媒体也应止于媒体,媒体报道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不了了之。

  2010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关于小龙虾的报道,就是通过连续报道实现信息平衡的极好范例。2010年9月5日,《每周质量报告》播出《小龙虾疑云》,对南京等地的消费者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事件进行了报道。节目中,专家分析认为,导致食用者患病的原因很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生物毒素。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尤其是“未知的生物毒素”更是使消费者对小龙虾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南京的小龙虾市场出现价跌量少的状况。9月12日《每周质量报告》继续推出《小龙虾事件追踪》,通报了相关部门对事件的调查情况,就小龙虾到底还能不能吃这个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专家解答的方式告知消费者食源性疾病可防可控,不必因噎废食。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的连续报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公众恐慌,要恢复消费者对被曝光企业和品牌的信任和信心,需要被涉及的企业正视自身问题,严把产品质量关,杜绝安全事件再次发生。

  在瘦肉精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从销售“健美猪”猪肉的市场到“健美猪”的运输销售环节,再到“健美猪”生猪喂养环节,抽丝剥茧般地最终查出“健美猪”的真相。节目播出后,栏目组派出多支报道队伍到节目中涉及的所有重要地区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同时,其他知名栏目也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和深入点评。整个频道各个栏目在当天及此后的一段时间,都将瘦肉精作为报道内容和重点关注对象,使节目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在此后更长时间的连续报道中,更是从围剿瘦肉精到直击瘦肉精大案,再到后来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从报道方式和报道规模上来看,后续报道追根溯源有始有终,彻底挖掘事物本质。报道促使有关部门迅速介入,采取强有力措施依法查处。这让消费者看到了政府治理食品质量问题的决心,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情绪。但是媒体和政府行为并不能彻底消除消费者对于涉案肉制品品牌甚至整个肉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的怀疑,从瘦肉精事件曝光到事发后的几个月时间,关于某品牌火腿肠的负面信息接连不断,从火腿生蛆到火腿腐烂的报道在网媒上隔段时间就会出现。如果企业不采取积极措施,从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很难再次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近年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涉及食品消费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影响广泛,但在监督层次和监督领域上,依然存在着漏洞和不平衡的现象。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监督小企业,又要关注大品牌大企业。目前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对象虽不乏大企业大品牌,但总体上还是以小企业小作坊为主。中国食品协会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食品加工制造商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占70%左右,这应该是食品安全报道将其作为监督重点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知名大企业和民族大品牌甚至质量免检的标签也并不意味着其质量的绝对安全,这一点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可见一斑。大企业、民族品牌不仅牵涉人数多、涉及范围广,而且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层面和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都远远超过小企业小作坊。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对大企业大品牌实行合理监督,更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大企业大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既要监督国内企业和民族品牌,又要关照到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的质量问题。媒体只着眼于对国内食品企业的监督和曝光,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民众对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的信心,催生其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和追捧。目前国内奶粉行业的现状就是极好的例证。从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国人对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的信心严重受挫。此后接连不断关于“三聚氰胺奶粉复活”的报道,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三聚氰胺牵涉的只是个别奶制品品牌,媒体在事后也进行了连续报道对此予以解释,甚至多次公布三聚氰胺检测结果和品牌名单,但是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消费心理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舍弃国产奶粉选择洋奶粉,导致香港、澳门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此后,又有媒体关于“皮革奶”的失实报道,更是使国产奶粉和国内整个奶制品行业雪上加霜。然而,未被曝光的洋奶粉就是绝对安全的吗?《每周质量报告》2011年2月27日播出的《国产奶粉的危与机》报道,2010年3月至7月,因质量问题遭遇我国退货的洋奶粉总量超过450吨,涉及多个品牌。事实上,人们对洋奶粉的营养成分和质量安全状况知之甚少,主要是依靠奶粉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进行判断。媒体对于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监督的缺失,造成信息的严重失衡,使得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在理解和选择上的误区。

  第三,要兼顾城市和农村食品状况监督的平衡。占食品行业70%的食品作坊大都位于农村或者城乡接合部,但是媒体监督的重点却大都放在城市。原因之一是城市居民对食品质量的关注度较高,同时相关的监督检测措施比较到位。综 合考察城市消费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会发现,农村食品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更严重。《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市场时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无标签、标志的食品占18.40%,假冒伪劣产品占18.00%左右,过保质期的食品占15.60%,注水肉、病害肉占13.2%。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生熟食品不分区域销售,卖鲜肉的案板两三天才清洗一次仍是常见现象[2]。各种“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普遍流向农村市场。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味道好”且价格低廉的小食品,非常受农民尤其是农村少年儿童的欢迎。长此以往,必将给农村消费者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媒体应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大和完善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力度。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问题食品和无证生产小作坊的曝光力度,净化农村食品市场,保障农民食品安全,促使城乡食品市场状况趋向平衡,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由食品供应安全向食品质量安全转变期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在食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全球性问题。媒体工作者作为“船头的瞭望者”,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工作任重道远。媒体既不能错设议程扰乱受众认知造成社会消费恐慌,也不能畏首畏尾放弃自己的监督职责。对此,媒体应保持科学的认识和冷静的判断,采取多种策略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报道,用发展的思维和平衡的理念,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的食品消费环境,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行为。

相关推荐
  • 盛煌娱乐注册-唯一首页
  • 主页、宏海国际娱乐注册、主页
  • 主页,【高德娱乐】/主页
  • 首页〞优游挂机APP下载〝首页
  • 宏海国际娱乐注册-注册
  • 速盈娱乐-注册首页
  • 恒煊娱乐-网址
  •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 傲世皇朝注册平台-登录
  • 永盈会网址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