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新闻详情
新濠娱乐平台-注册网址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30 20:01    文字:【】【】【

  新濠娱乐平台-注册网址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公共健康的主题之一。WHO(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 11个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WHO决议督促各国尽快完善作为国家健康机制必不可少的食品安全的各项政策,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建立和强化各国的食品安全,包括针对减少食源性疾病之系统的和可持续的预防措施的开发和应用。食品科技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回应:鉴于食品科学在解决以上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作用,学术界更加倾向于将食品科学看作是介于农业科学、营养科学和行为科学之间的完整系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生物技术、营养、行为科学、化学、物理分析、信息技术、工程科学和加工技术的通力协作。

  生物技术是一个发展非常活跃的领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技术对于解决食品短缺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转基因植物和应用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植物原料越来越具有抗虫害能力外,提高干旱、盐碱地的收成,要求植物原料更具高含量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胡萝卜素和抗过敏等,这些需求已经成为全球基因工程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基因工程关注的焦点是:植物对害虫侵害的抵抗力,以及对干旱、盐碱土壤和不理想的储藏条件的抵抗力;提高植物营养物质含量就意味着产量的提高,高浓度的维生素、胡萝卜素,低含量的过敏物质都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不久的将来,具有药物功能的植物和含有高浓度纤维素酶和磷脂酶的专供动物饲料用的植物也将大范围种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些必将会成为现实。然而,转基因食物的弊病也在逐步显现,关于转基因食物的利弊的争论也在日益激烈。

  还有一个领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就是改良的植物和微生物作为食品添加剂。该领域的先驱应该首推医药领域的类似盘尼西林的抗生素。在食品领域,生物技术应用较广的有食品风味剂、食品保鲜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和胶凝剂等。特别是在葡萄酒、啤酒、面包、香肠、干酪、糖浆和相关产品中使用的酶制剂活力的使用上,生物技术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新型的酶制剂可以在极限的温度、酸度和压力的条件下保持很高的活力。如一些酶可以在冰点或120度的温度下保持活力,还有的酶可以在pH值为2的高酸度或pH值为10的高碱度的条件下反应。高压实验是指一些特定的酶类可以在几千帕的压力下保持高活力。使得生物工程应用显著化的是分析领域。已经开发出相当数量的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免疫学分析生物传感器,如应用于检测巴斯德杀菌或灭菌工艺效果的以及生产无过敏物质食品中用于检测过敏物质的DNA检测器。应用较广的是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分析仪。免疫实验和电子方法的结合就很有趣,如利用压电电子手段探测沙门氏菌。

  食品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更加关注新型大米、谷物和调料的生理学价值及加工对其的影响,关注特殊植物品种的医学价值,以及适用于不同消费群体(如婴儿、年轻人、老年人、运动员等),能满足特殊需求的产品。食品企业越是重视为特殊人群生产特定的食品,其市场份额就会越大。特殊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病人的处方食品,像低脂肪的比萨饼和不含坚果等的低过敏食物等,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可以减轻赛前紧张的食品,还有一些由于食品导致的疾病(如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和食源性过敏等),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而达到治疗效果。在当今社会,这些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满足特殊食品和技术的需求已经是无法回避的趋势,甚至用于抵抗癌症和具有自动免疫功能的食品也将上市。

  化学领域的进步对于食品科学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化学试验能够检测产品中的不明物质及其重要组织成分,以指导工艺控制并将食品的生产导入全新的领域。在线控制可以被整合到食品加工过程中,对于受污染食品的安全要求也将更加严格,这必将促进对消费者的安全保护作用。化学对于食品生产产生作用的另一个领域是风味工业殊分子物质的开发。此技术的奇特结果只有在采用了独立传感器感应系统后才有可能实现,当然还必须辅助以发达的计算机技术。

  IT技术已经改变了现代食品科学和食品技术的面貌。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食品科学,就会发现食品科学领域已经没有一块领地不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了。特别是在食品分析过程中,如果没有计算机,那将是不可想象的。光谱研究、图像分析、量热学和流体学等领域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食品技术的革命在于计算机在工艺控制、工艺策划和组织及逻辑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同全球范围内的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一样,现代食品贮藏和分配如果没有计算机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科技的各专业系统,如啤酒和火腿肠的生产以及灭菌和巴氏杀菌等工艺。人工智能计算机还可用于模型产品的设计,包括包装材料和饮食设计等,如新鲜果汁或蔬菜等的包装。人工智能计算机将会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在恰当的时间冷却啤酒以及恰当地从食物中摄取热量。

  工程科学是食品科学的另一个重要接口。工程科学极大地改善了食品技术和食品工艺的面貌。这些食品工艺包括:高压处理、高强度电子脉冲磁场、欧姆加热处理、等离子体处理、渗透干燥处理、高压水切割、膜乳化、智能包装和先进工艺控制等。

  有些新技术早晚会进入工业领域,还有一些也许永远不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新技术的出现必将会对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将从“按照城镇水平消费食品”与“按照美国水平消费食品”两个维度探讨中国主要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分析这种消费模式转变趋势是否会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威胁,进而判断中国是否需要进行消费模式调整。

  为了判断并预测在中国人食品消费模式“按照城镇水平消费”变化后的农产品供需情况,本研究假设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在未来某一时点,全体中国居民(城镇与农村)将以目前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来消费食品。

  1.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模式。由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可知,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各类食品的直接消费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城镇与农村居民的食品直接消费量仍存在较大差异。在粮食方面,由于部分粮食被用于加工其他食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直接消费量(口粮)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仍然为城镇居民的2倍左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的直接消费量都呈增长趋势,201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9.26公斤,而农村居民则为6.60公斤。肉禽及其制品的人均直接消费量也有较大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10年来的人均肉禽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大约增加了30%~40%。蛋类方面,城镇居民的人均直接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直接消费水平差距有所缩小,但2011年该类农产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大约为农村居民的2倍。奶类直接消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是2000年的1.5倍,而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奶类消费量是2000年人均消费水平的5倍左右。可见,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大部分食品的直接消费都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只有粮食类食品(口粮)的直接消费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类产品的需求下降,毕竟还有很大一部分粮食类产品被用于加工生产或者转化成其他食品,随着其他食品消费量的上升,这部分粮食类产品的需求也在上升。因而从总量而言,粮食需求量仍然是上升的。

  2. 城镇水平消费趋势下的食品需求变化情况。如前所述,假设未来某一时点,中国人都以现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来消费食品,这将对中国农产品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按照2011年的食品消费模式来计算,如果要保证中国人都以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来消费食品的话,除了粮食(口粮)以外,其他主要农产品的需求量都将大幅度增加。

  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源计算而得,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主要农产品人均直接消费量有较大差异。这两者的差额分别为:粮食-90.03千克/人、食用植物油2.66千克/人、肉禽及其制品11.87千克/人、蛋类4.72千克/人、奶类12.74千克/人,这意味着如果所有农村居民都按照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食品消费的话,将导致粮食直接消费量减少90.03千克/人、食用植物油直接消费量增加2.66千克/人、肉禽及其制品直接消费量增加11.87千克/人、蛋类直接消费量增加4.72千克/人、奶类直接消费增量加12.74千克/人。那么,如果将上述数值乘以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数,所得到的信息则代表当农村居民完全按照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食品消费时,主要农产品直接消费量的变化情况。此种情况下,食品直接消费将发生如下变化:粮食直接消费量减少5911.01万吨、食用植物油直接消费量增加174.65万吨、肉禽及其制品直接消费量增加779.34万吨、蛋类直接消费量增加309.90万吨、奶类直接消费量增加836.46万吨。

  3. 城镇水平消费趋势对食品供给的冲击。沿着上文的假设,将2011年的食品消费情况作为基准,当全国的居民都以城镇居民的模式消费食品时,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要保持国内供需平衡,则须增加国内供给,这必将给中国农产品产出带来一定的压力。

  由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可知,以2011年为基准计算,当全国的农村居民都以城镇居民的模式消费食品后,将给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带来如下冲击。第一,粮食(口粮)的直接消费量将减少,减少的幅度为2011年粮食产量的10.35%;第二,食用植物油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食用植物油产量的13.20%;第三,肉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肉类产量的9.79%;第四,蛋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蛋类产量的11.02%;第五,奶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奶类产量的21.95%。

  另外,如果从城镇化角度探讨此问题,则可假设10年或者20年以后,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5%。那么如果75%的城镇居民都以现有的城镇水平消费食品的话,也将给中国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的压力。如前文所述,我们假设人口总数不变,2011年中国总人口数为134 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 079万人),如果城镇化率为75%时,城镇人口则为101 051万人,这意味着有31 972万的中国人口由农村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将上述转变人口数分别乘以前文分析所得的城乡人均消费量差额值,则可得到75%城镇化率条件下,主要农产品直接消费量的变化情况。以2011年为基准计算,当城镇化率达到75%时,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将受到如下冲击。第一,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将减少,减少的幅度为2011年粮食产量的5.04%;第二,食用植物油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食用植物油产量的6.43%;第三,肉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肉类产量的4.77%;第四,蛋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蛋类产量的5.37%;第五,奶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奶类产量的10.69%。

  可见,此种假设下,“按照城镇水平消费”的趋势将大大改变中国人对主要农产品的的需求量。除了粮食产品直接消费量减少之外(其实粮食类产品的需求并未减少,因为用于加工转化成其他食品的粮食需求量大大增加了),食用植物油、肉类、蛋类及奶类产品的直接消费量都将大幅度提升,在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这将降低国内农产品的自给率,对国内供给产生一定的冲击。

  “按照美国水平消费”是中国居民食品消费模式变化的第二种趋势,这种趋势将对中国农产品需求产生更大的影响,为农产品供给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为了明确这种影响,本研究假设随着“按美国水平消费”的趋势不断发展,未来某一时点将出现极端情况:中国人将全部以目前美国人的平均消费模式来消费食品。

  1. 美国水平消费趋势下的食品需求变化情况。如前所述,假设未来某一时点,中国人都以美国人的消费模式来消费食品,那么中国食品需求量将出现较大的变化。按照2009年美国居民的食品消费模式来计算,如果要保证中国人都以美国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食品消费的话,除了谷物(口粮)和蛋类以外,其他主要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都将大幅度增加。

  由FAO数据库、USDA数据库相关数据可知,中国居民的消费现状与美国居民稳定的食品消费模式有较大的差异。这两者的差额分别为:谷物-63.09千克/人、油类24.95千克/人、糖类52.61千克/人、肉类2.69千克/人、蛋类-4.04千克/人、奶类63.25千克/人,这意味着如果所有中国居民都按照美国人的消费模式进行食品消费的话,将导致谷物直接消费量减少63.09千克/人、油类直接消费量增加24.95千克/人、糖类直接消费量增加52.61千克/人、肉类直接消费量增加2.69千克/人、蛋类直接消费量减少4.04千克/人、奶类直接消费量增加63.25千克/人。那么,如果将上述数值乘以2011年中国居民数,所得到的信息则代表当中国居民完全按照美国人的消费模式进行食品消费时,主要农产品直接消费量的变化情况。此种情况下,食品消费将发生如下变化:谷类直接消费量减少8 500.58万吨、油类直接消费量增加3 361.29万吨、糖类直接消费量增加7 088.33万吨、肉类直接消费量增加362.10万吨、蛋类直接消费量减少543.74万吨、奶类直接消费量增加8 536.11万吨。

  2. 美国水平消费趋势对食品供给的冲击。沿着前文的假设,以2009年的食品消费作为基准,当全国居民都以美国人的模式消费食品时,主要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要保持国内供需平衡,则须增加国内供给,这必将给中国农产品产出带来一定的压力。

  以2009年为基准计算,当全国居民都以美国人的模式消费食品后,将给中国主要农产品产出带来如下冲击。第一,谷物的直接消费量将减少,减少的幅度为2011年谷物产量的16.37%;第二,油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油类产量的254.12%;第三,糖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糖类产量的471.93%;第四,肉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肉类产量的4.55%;第五,蛋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减少,减少的幅度为2011年蛋类产量的19.34%;第六,奶类的直接消费量将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011年奶类产量的224%。

  可见,此种假设下,“按照美国水平消费”的趋势将大大改变中国人对主要农产品的的直接消费量。除了谷物(如同前文所述,尽管谷物的直接消费量有所减少,但用于加工转化成其他食品的谷物需求却大量增加,因而谷物的总需求量仍然是增加的)和蛋类的直接消费量减少之外,油类、糖类、肉类及奶类产品的需求都将大幅度提升,在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这将降低国内农产品的自给率,对国内供给产生一定的冲击。

  1. 供需变化与农业产业安全。由前文分析可知,中国人的消费模式正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具体表现为“按照城镇水平消费”和“按照美国水平消费”两种趋势。随着这两种趋势的发展,中国人的农产品直接消费量将产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对农产品产出带来冲击。

  当然,农业产业安全是指农业产业体系意义上的安全,应该既包括消费者安全,又包括生产者安全以及市场稳定。如果从中国社会繁荣、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的话,消费者安全应放于第一位,毕竟每个中国居民都是食品的消费者,消费者安全涉及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因而如果消费者安全受到冲击,必将威胁到农业产业安全。而农业产业角度的消费者安全主要体现在能否保证每个消费者都有足够的食品进行消费,这无疑将受到国内农产品供需变化的影响。可见,当国内供需变化对消费者安全产生直接或者潜在威胁时,农业产业安全问题也将随之产生。

  2. 消费模式与农业产业安全。那么,消费模式变化是否已经构成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对此问题的分析则需要进一步探讨:这种消费模式变化趋势是否会对消费者安全存在威胁。

  尽管前文的需求变化与供给冲击是在不考虑农业生产率提高,产量上升的前提下分析而得到的结论,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分析没有意义,相反这将给予我们一定的警戒与启示。一方面,中国的农业生产受限于土地、水资源等稀缺要素,即使不断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实现大部分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也较低。尤其是当中国居民都实现了美国人的消费模式时,油类消费增量为2011年产量的2.5倍、糖类消费增量为2011年产量的4.7倍、奶类消费增量为2011年产量的2.2倍,这种大幅度的需求变化根本不可能通过国内农业生产率提升来实现。因而消费模式的变化必将进一步挑战中国农产品的自给率,对中国居民食品消费产生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假设今后中国农业领域内能不断进行革命性技术创新,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使得国内的农业产出能够满足这种因为消费模式变化而增加的农产品消费量,这是否就意味消费模式变化不会对农业产业安全带来任何威胁?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即使国内农业产出能通过变革性技术创新来应对这种消费的大量增加,也改变不了这种消费模式变化对国内农业产出带来压力的必然事实。换句话说,如果通过调整使得消费模式不发生这种趋势性转变,则将大大减缓国内农业生产的压力,降低消费者安全的潜在威胁。

  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国内食品供需角度而言,消费模式将影响消费者安全,进而导致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如果国内生产能力能够随着消费模式转变和大部分食品需求上升而不断提高,这种农业产业安全威胁将是潜在,即如果能控制调整这种消费模式变化趋势,将能大大减缓主要农产品的产出压力,为其他产品释放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如果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够满足这种消费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巨大需求增量,则这种农业产业安全威胁是直接的,部分国内农产品的自给率将大大降低,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本研究首先对中国人食品消费模式做出了趋势性判断,并通过数据估计的方法简单测算了这种消费模式变化趋势对国内农产品供需的影响作用,从而判断消费模式变化是否会威胁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尽管数据测算部分并未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数据本身也存在统计口径差异等问题,但这仅会对数据精确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未影响趋势性判断。而本研究重点在于趋势与影响作用判断,而并非数据预测,因而上述问题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作用有限。

  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的食品消费模式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具体表现为“按照城镇水平消费”和“按照美国水平消费”两个变化趋势。(2)中国人消费模式的变化趋势将使部分农产品需求大幅上升,进而给国内农产品供给带来压力,消费模式将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第一,引导中国居民自我调整消费模式的转变。由前文分析可知,中国居民食品消费模式存在“按照城镇水平消费”和“按照美国水平消费”的变化趋势,而这两种趋势将大大提升部分农产品(糖类、油类、肉类、奶类等)的需求量,进而给国内农业产出带来压力,威胁农业产业安全。因而可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向中国居民传播农业产业安全知识,让中国居民清楚这样的消费模式存在一定的农业产业安全威胁,长期如此,将影响部分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最终可能导致食品大量进口,价格上升,影响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及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中国居民对消费模式做出自我调整。

  第二,倡导一种可持续、绿色的中国居民食品消费模式。由前文分析可知,“按照城镇水平消费”和“按照美国水平消费”其实就是一种大量消费油、糖、肉、蛋、奶的消费模式。这样的消费模式,一方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及农业生产现状,因为中国的农业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也并非健康的消费模式,是一种高蛋白和脂肪摄入的生活模式,容易产生各种营养病。因而适合中国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应该是一种以谷物为主,蔬菜与肉蛋奶结合的绿色消费模式,这不仅有益于人体健康,而且能保证长期的国内供给。因而相关部门应该通过舆论、宣传等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倡导一种可持续、绿色的中国居民食品消费模式。

  1. 许进杰.居民消费模式变化与资源性供给紧约束――以食品消费为例.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4):7-11.

  2. 许进杰.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模式变化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效应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5):534-538.

  3. 喻占元.发达国家食品消费模式的变化对世界粮食消费的影响.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1992,(3):64-6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创新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研究”(项目号:13AZD00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农户生猪养殖合作经营创新发展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项目号:13YJCZH142)。

  06年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的中国营养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功能食品和营养素及营养强化剂产品在高位运行。这说明,营养、功能食品是食品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

  从目前食品市场上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食品如糖果、饮料、乳制品、方便食品、食用油、面粉、酱油、醋等企业,开发出许多功能性的产品,并将产品的功能作为营销的利基点进行宣传和推广。目前市场上功能食品的销售也十分看好,如统一鲜橙汁一直再说“多C多漂亮”,锁住健康生活”,伊利婴幼儿奶粉A+B为宝宝“智力添动力”,多美兹喊出“让宝宝拥有自己的抵抗力”,甚至康师傅的矿泉水最近又在强调它的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和营养价值,还如一些口香糖防蛀牙,饮料降火、减肥,酱油补铁的、食品补钙等等,举不胜举。

  中国人一向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的功能食品是众心所想,食品功能化是食品业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着消费观念发生很大转变。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吃饱吃好到吃着玩吃着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方式上开始追求前卫、另类和个性化。在他们看来,非时尚不生活。在他们眼里喝咖啡是一种时尚,口嚼口香糖是时尚,早晨吃面包再来一包酸酸乳也是一种时尚。

  如今的食品市场,时尚无处不在。尤其是休闲食品,过去,茶几上的消遣品多是瓜子、花生等一些炒货,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休闲食品的时尚化、健康化,尤其是标注“野生”、“地方特产”等字样和包装奇特新颖的食品更受青睐。

  从近年一些食品企业如喜之郎推出休闲时尚的美好时光海苔、汇源果汁与-MTV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引领时尚健康饮品,山西田园风光食业有限公司迎合消费者追求时尚心理开发出谷物饮料等,从这些企业营销苗头不难看出,07年食品营销仍会朝着休闲、时尚的方向发展。

  时尚化娱乐化是一对双胞兄弟。由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食品成为时尚化、趋情趣化和娱乐化的载体,在物质消费的同时,也享受着娱乐带来的心灵满足。以年轻人和少年儿童的为消费群体的食品,是娱乐化的舞台,食品不仅好吃而且要好玩,所以这种娱乐化营销已形成明显趋势。

  蒙牛酸酸乳凭借赞助“超级女声”大型娱乐选秀活动,将整个营销过程娱乐化,从而一举赢得了25亿元的惊人业绩。农夫果园以“喝前摇一摇”以趣味化、娱乐化的卖点,从而,很快得到消费者认可和青睐。今麦郎茶饮料导入娱乐营销,携手海豚公主”共舞,娱乐营销取得良好效果。

  2008奥运会的日近临近,举国上下,都在为2008年奥运会加油喝彩,为企业将运动元素融入食品营销提供了大背景。

  食品是以感性消费为主消费,需要更多感性诉求和引导,所以,运动元素很容易作为一种诱因和导向的元素被运用到食品的营销之中。

  乳品老大伊利和可口可乐等对奥运的赞助,他们将运动元素始终贯穿品牌营销推广之中,他们分别聘请刘翔为形象代言,尤其是可口可乐最近推出的《分享篇》广告片,完美将运动和娱乐的元素完美结合,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运动食品、饮料也在不断出现,如怡达新推出的运动山楂片等,2007年之后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食品营销方式将朝着运动化趋势发展。

  食品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激烈,食品市场也由大众消费时代进入分众消费时代,消费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上更要有针对性,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专一化的产品,打造某一类或某一人群市场专家和老大,抢先占据消费者心中有限的心智资源,从而做强、做大。

  洽洽从瓜子做起,在瓜子类产品中树立老大的地位,今麦郎从弹面品类进行切割,从而跻身方便面行业的老二地位,五谷道场,从非油炸这一品类做起,从而树立非油炸方便面的第一品牌,汇源推出他+她饮料,首次对饮料市场按性别进行细分,别具一格地提出饮料也分男女,轰动了饮料市场等等。从近年一些成长比较快食品企业多数是在某一或某一细分市场领域作较好的,逐步壮大。

  企业在面临日益激烈竞争和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该怎么办?打品牌!食品行业竞争已经由原来的产品和技术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

  近年来,粮油检验标准的发展趋势为逐渐向国际化转变。标准通常统一规定了重复性的事物,从技术上支持中人类的社会各类生产活动。在粮食安全工作中,粮油检验标准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技术基础,对粮油生产、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人类规范化生产粮油产品、合理开发利用粮食也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粮油贸易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我国粮油检验标准正在逐渐接近国际化标准。

  近年来,粮油检验行为的发展趋势为逐渐向全程化转变。粮油食品生产包括很多环节,且这些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即种植—加工—储藏—运输等。粮油产品的生产和保管均具有较高的要求,粮油食品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或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传统粮油检验工作给予粮油产品的收购环节检验以充分的重视,但是该单一环节是无法完全保证粮油食品安全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粮油生产和流通的整个过程坚持进行粮油检验,确保粮油产品任何一个阶段的质量,将任何食品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掉,从而使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近年来,粮油检验分析的发展趋势为逐渐向信息化转变。对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一场重大的革命,在分析和统计粮油检验结果的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够为准确衡量粮油检验机构的管理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粮油检验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将大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大量相对复杂的公式,因此检验工作人员不可避免会具有较大的工作强度。现代粮油检验将电子表格软件及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了起来,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粮油检验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分析结果的指导价值[2]。

  现阶段,在面对国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时,我国一些从事粮食检验的管理人员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无法在传统的监管方式下得到有效的满足。随着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对质检机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粮油检验人员必须对自身的检验能力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显著提高自身的检验水平。

  在粮食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当前的粮食检验及管理机构逐渐建立起来,并一直在我国运行,国有粮食企业内部各流通环节是传统质量监控的主要对象。随着粮食购销的逐渐市场化,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也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管理方向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粮食质检工作范围和管理体制需要得到不断的完善,其运作的要求已经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下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由大单位到小单位的一条龙式的监管网络在统购统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较为快速和准确的监管速度,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对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在多渠道经营实行以后,粮食的自由流动性越来越大,民营粮食企业的数量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却增加的速度极快,同时一些国转民改制企业也在逐渐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监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检工作的开展,对粮油检验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3]。

  执行和操作检验工作的主体是粮油检验人员,检验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粮油检验人员素质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检验人员队伍建设以充分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首先,促进粮油检验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显著提升。粮油检验和粮油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后变得极为密切,很多经济利益均诱惑并考验着粮油检验人员,如果粮油检验人员缺乏较高的道德素养,没有给予人民的利益以充分的重视,则给予经不起重重考验;其次,促进粮油检验人员职业技术素养的显著提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粮油检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更新,粮油检验人员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给检验人员,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最后,将公平的奖励激励制度建立起来。粮油机构负责人应该将良好的人才机制建立起来,对所引进的人才进行良好的培养和应用,使其长期坚守岗位,从而将一支高素质的检验队伍打造出来。

  在有效提升粮油检验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检验技术以充分的重视。首先,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农业高效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对接科研发展和检验实践,使农业高效的科研成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农业高效的科研工作;其次,加大支持粮油机构人员科学研究的力度,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粮油检验科研成果以一定的奖励,从而将广大粮油检验人员的科研热情充分激发出来[4]。

  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一个规范科学的检验标准体系建立起来。首先,以国内粮油市场和国际粮油市场为双重导向,将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及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是指从技术上切实保障粮油产品的生产;其次,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国外粮油的先进检验方法进行积极的借鉴和引进,从而对我国粮油检验标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最后,将和检验标准体系向配套的保障实施规则制定出来,并督促检验机构及工作人员对该标准进行严格的遵守和执行[5]。 [科]

  [2]赵蓓.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0(06).

  [3]雷赫.“三鹿奶粉”:呼唤IT监管[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40).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状况分析》的报告。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十三五”时期,我国食品行业从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是食品行业品牌发展的关键期和阵痛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巡视员王小青指出,科研投入和规模提升有利于食品工业中高速增长,保持中高端水平。2015年新建了一批部级、省级研发中心、示范基地,并且食品、食物及处理领域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分别达到15000项和5000项。2011年到2015年,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7.7%上升到9.2%。食品工业利润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8.6%上升到10.7%。

  食品企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需求。王小青表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产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基本保障。2011年到2015年,60%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的要求,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目前食品安全保持总体向好稳定态势,没有发生区域性、地区性的事件。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腾佳材指出,随着《食品安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及实施条理的即将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将建立一整套适应我国阶段发展要求、配套完备的监管制度体系,建立职业化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他强调,由于大型食品企业涉及面广、占有率高,一旦发生问题往往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型食品企业要遵守《食品安全法》,更加严格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切实发挥好行业领军和示范作用。

  刘治指出,近年来,农业产粮大县高度重视食品工业,把食品工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优惠措施,积极鼓励食品企业的发展,县域食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自2000年起,中国食品协会开展优秀食品企业强县和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的认定工作。至今已有近200个县级行政区被评为优秀食品企业强县,1000多家食品企业被评为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衡量优秀食品企业强县的指标之一,是食品工业的产值或者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0%。

  集聚发展对食品企业品牌建设产生积极效应。刘治称:“大型食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了附近乡镇的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同时,企业还能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食品工业有集聚、有特色,有利于产业贯通、融汇发展、产城融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刘治强调,落实食品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涉及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主食产品工业化,二是过剩产能去库存,三是产品高端化发展趋势。由于消费升级,主食产品工业化和家庭厨房社会化成为食品行业发展新趋势。目前,馒头、面条、米饭等主食的工业化程度低、发展潜力大,约有40万亿元的消费需求空间。

  “本次论坛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也是中食协首次举办的国际化论坛,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曹树民说,“中国食品行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将中国国际食品产业发展论坛打造为食品行业的品牌,成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升级的平台,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服务企业、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阵地。”

  与会者通过主旨演讲、经验交流、重点讨论、品牌展示等形式,交流探讨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品牌建设经验。品牌展示环节受到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各食品园区或企业负责人走到品牌展位前,详细了解其他食品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品牌发展情况、市场经营情况,品鉴产品,了解未来发展趋势,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机会。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我国肉与肉制品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甘蔗及制品质量与技术标准的研究 加拿大肉与肉制品法规和标准体系分析 我国肉制品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国外发酵肉制品微生物限量标准研究 我国铸造机械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工作过程的“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蛋制品卫生标准 上海颁布发酵肉制品地方标准 我国黑木耳标准现状研究 我国绿茶标准管理现状研究 我国银杏制品市场的现状和未来 我国硝酸钾标准现状与展望 从“僵尸肉”事件谈肉制品安全风险管理 今后该如何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我国旅游学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1] 熊立文, 李江华, 李丹. 我国肉与肉制品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现状[J]. 肉类研究, 2011, 25(5): 46-53.

  [23] 刘冰晶, 王梦娟, 李江华. 对美国肉与肉制品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探讨[J]. 肉类研究, 2012, 26(12): 16-19.

  [27] 耿天霖. 我国畜禽产品药物残留量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J]. 农业质量标准, 2004(3): 15-17.

  [31] 王竹天, 樊永祥. 清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10): 6-10.

  [32] 朱卫平, 张宝友, 黄祖庆, 等. IS09000认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2(6): 98-107.

  香料香精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食品、日化、烟草、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配套产业。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日化等工业的高速发展,香料香精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香料(Perfume),亦称香原料,是一种能被嗅出香气或被尝出香味的物质,也是可用来调制香精的原料。香精(Perfume Compound),亦称调合香料,是以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辅料为原料按相应配方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具有特定香气和香味。

  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人们对食品“色、香、味”的追求也与日俱增,而食用香精因其多样化的赋香、固香、矫味、中和口感等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被誉为食品风味的“灵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升,全球香料香精行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根据相关统计,国际香精市场1970年的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1990年达到近80亿美元,2010年则增长至约220亿美元,较之199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近3倍。

  近年来,国际香精市场总量趋于稳定,2014年及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均超过240亿美元,在世界精细化工大行业中仅次于医药行业位居第二。

  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在产品数量、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和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80年,我国共生产天然香料6,000吨左右,合成香料1,000吨,香精6,600吨,生产总值4.6亿元。到2000年国内使用的香料量达到93,839吨,香精则达15.1万吨,共有香料香精企业近600家,香料香精年销售额达150亿元。2015年,全国香精香料行业总企业数约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则基本维持在350家。

  近年来,国内香精香料行业虽然总体增速有所放缓,但行业收入仍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河南五个省市已成为国内香精香料市场主要的竞争区域。预计未来5年中国香料香精行业将继续快速稳定发展,预计增长5%-10%的水平。

  根据IAL Consultant对2013年全球市场香料香精消费量的统计和对2018年市场需求的预测,香料香精的总体市场未来几年内的需求上升幅度较为稳定,其中亚洲、非洲、中东及中美增长较快,亚洲作为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占比将超过34%,北美及西欧等传统高需求地区增长则相对缓慢。全球香料香精总体需求量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增长重心转向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域。

  市场的需求变化也促进了全球主要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将产能及研局同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天然香料生产及合成香精香料生产,均由北美、西欧及日本逐渐转移至南美、北非及东南亚。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行业巨头纷纷前来设立工厂或者建立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快速占领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并逐步向中端延伸,这给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鉴于国际行业巨头短期内对高端市场无可动摇的垄断型优势,以及国内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力有限等种种因素,多数内资企业长期在中低端市场之间徘徊,“低成本”,“薄利多销”成为大部分业内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的主要营销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产品质量及成分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只着重于中低端客户的经营思维也在发生转变。更多规模以上的企业逐渐将目标着眼于中端乃至高端市场,也就避免不了将与国际企业展开正面直接竞争。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2013年以来,我国GDP增幅维持在7%左右,呈现健康的稳定发展态势。我国居民在总体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和生活改善的同时,消费者购买能力也不断提高,为消费型的食品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从“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状况来看,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发展较快。在“十二五”后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生产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2015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总计1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从2016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我国2016上半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不计烟草增长6.7%。2015年的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总资产比重的7.1%,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其中食品制造I2015年的规模突破2.17万亿元,虽然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同比增幅略有下降,但总量与2010年相比,已增长了一倍有余。(数据来源:wind)

  在国民经济与居民收支水平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人均食品支出也在逐年提高,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下游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间接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前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未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加上人们对食品营养、健康和美味的日益重视,势必将不断促进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食品行业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要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二是要由过去的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转变。

  “十三五”期间食品行业的转型规划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行业下游产品的健康型、享受型特征,以及产品多样性和不断创新性的行业优势将得以充分施展,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

  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0年3月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2015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及2016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多次对行业的生产及监管提出更为细致严格的要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自2013年底以来,相继更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通则》、《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等行业标准,进一步细化及规范了行业质量要求。

  行业监管的逐步趋严和行业标准的更新细化对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结构升级、质量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淘汰了一批不达标的中小企业,避免了中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推动行业迈向更为自律、健康的轨道。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食品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食品早已不再是仅为了消除饥饿感和提供生存必须营养的温饱型消费品,对于食品安全健康的追求,以及对于食品“色、香、味”的消费诉求与日俱增,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从食品中获取一定的精神享受。

  根据某知名乳制品企业的《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少,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食品饮料中,酸奶、饮料、瓶装水均出现消费升级的现象,尤其是高端单品的市场比例显著上升,比如酸奶销量的38%来自高端单品。

  结合“十三五”规划,多样性的高端健康性、享受型食品将是日后食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食用香料香精行业则为其下游行业能够成功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味觉享受需求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多数民众视食品添加剂如“猛虎”,从而盲目追求“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根据食品安全网络调查显示,有32%的网民认为食品使用添加剂会造成食品的不安全。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作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一支,难免会受到这种误解的影响。

  实际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就在2016年7月举办的“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食品添加剂只是现代食品生产中的为了提高食品满意度的一种必需品,其用处、用量均有严格控制且可通过科学标准来衡量,国家长久以来也对于超标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坚决进行严厉打击。

  相信此类主要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误解,会随着监管的进一步细致严格,企业的进一步自律规范,行业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而逐步解除。

  目前,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总体上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整体素质较强,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达到了国际化水平,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在产品精细化功能化开发能力和水平上仍有大量进步空间。

  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际企业基于其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扩大竞争优势。以世界最大香精香料企业瑞士奇华顿为例,现拥有100多名世界级的调香师,在多个领域具有600多项技术专利,以高投入保证产品更新速度和质量。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国内中小企业参与新型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无意在研发环节上投入大量资金,而是以观望国外业内领先企业产品研发状况为主,仅凭仿制跟随勉强生存。另外一部分企业即使有志自主研发,往往受企业规模、研发实力、人才资源等限制,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较慢。

  整体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鉴于香料香精行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专业化的人才,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制度仍是整个行业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1] 《我国食用香精香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蔡培钿、白卫东、钱敏 中国调味品 2010年第2期总第35卷

  [2] 《中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食用香精香料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纪要》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5年第10期

  [3] 《国际香精香料行业发展历程》 国内外香化信息 2011年第6期.

  标兵县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近几年来,粮食生产标兵县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6年以来,指数始终处于100以上、呈显著上升变化趋势的有郯城、兖州、滕州和平度4个标兵县(图略)。这说明近年来由于国家粮补制度的实施,使得大部分标兵县提高了资源投入水平,优良品种的普及率较高、资金效率较高、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了可持续性利用,使得粮食产量和商品率得到了保障,而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平稳性,这就为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标兵县粮食生产资源规模变化趋势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要求我们看问题不仅要看到整体,还要看其构成。除了章丘以外,其余的5个粮食生产标兵县资源规模指数或得分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变化态势,并最终超过了100(图略)。这说明国家种粮补贴制度实施以来,绝大多数标兵县的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积极性明显增加,而且这种投入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平稳性,这就为粮食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标兵县要素生产力变化趋势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仅要求合理的高投入,还要求较高的要素生产力才能保证产出最大化。粮食生产标兵县要素生产力的变化并没与其资源规模表现出同向的变化趋势,而是出现了分化,即所有的标兵县在2007年及以前要素生产力指数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下降趋势,2007年以后大多数改变了变动的方向,由下降转为上升,但是少数标兵县(如岱岳区、章丘)仍然延续下降的趋势(图略),这与它们稳步增长的资源规模极不相称。这说明在高投入增长的条件下,资源的生产能力或潜力在下降,部分粮食生产标兵县还存在着资源低效利用与浪费的现象,这将有碍于标兵县的粮食产量与商品率的提高,进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标兵县粮食安全变化趋势对于粮食生产标兵县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实现资源利用的终极宏观目标,即粮食产出水平及商品率,它直接决定了粮食安全程度。近几年来,粮食生产标兵县粮食安全指数或得分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变化态势,但是2007年所有标兵县整体表现出略降然后重拾上升的变化态势(图略)。个别粮食生产标兵县(如岱岳区)粮食安全指数长期低位徘徊,整条曲线表现出极为缓慢上升的变化,但始终没有达到100,这与其下降的要素生产力紧密相关。可见,标兵县的粮食安全稳定性有待于提高。标兵县耕地环境变化趋势粮食安全的恒久性、稳定性取决于耕地利用环境的改善。章丘的耕地环境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直线下降的变化趋。

相关推荐
  • 盛煌娱乐注册-唯一首页
  • 主页、宏海国际娱乐注册、主页
  • 主页,【高德娱乐】/主页
  • 首页〞优游挂机APP下载〝首页
  • 宏海国际娱乐注册-注册
  • 速盈娱乐-注册首页
  • 恒煊娱乐-网址
  •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 傲世皇朝注册平台-登录
  • 永盈会网址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