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新闻详情
傲世皇朝注册-安全登陆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2-05 15:11    文字:【】【】【

  傲世皇朝注册-安全登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环保、健康的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类生存和生产中追逐的亮点,也是人类消费观念的主要指导形式。但是就我国的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可谓是有好有坏。尤其是在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问题不断的曝光,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新兴起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也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多大45万家之众,食品饮料加工企业也比比皆是。但是就这些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工作进行分析,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机械化设备落后,技术滞后,管理制度不善,严重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现阶段,我国不少食品饮料加工企业都是以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械化设备为主的,在工作中都是以国外成功经验为参考进行的。但是在引进国外先进工作理念和工作经验中只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而未曾考虑到我国社会现状和国情问题,这就使得整个工作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缺陷,严重的影响着该企业的发展。

  自从全球经济危机过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迅速的回升态势,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形态也出现独有的特征,这也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市场基础。在当前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发展中,其主要的市场特征如下:

  目前,我国的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家,并且仍然有着稳步发展态势,大有朝着第一国迈进的趋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尽管国民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但是人均生活水平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得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存消费观,追求舒适、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新理念,这就为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才的供给可谓是极为充足,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就业,且城市化发展不断的加快的今天,大学生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实的基础,也为当今市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落实,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恶化带来的生活与生产影响,逐渐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这一理念的落实为我国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出了新方向。

  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局势的发展与变化,我国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也迎来了相应的改变与发展。截至今日,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综合的市场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受到消费者生活观念的转变要求,我国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在发展中也对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健康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位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食品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对于食品的便捷也越来越重视。饮料作为便捷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的生产可谓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对于食品安全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愿意为更加健康安全的产品付更高的价格(通常>

  5%);淡水资源的匮乏以及分配不均导致供不应求,企业对节水节能、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技术革新日益突出,科技应用和创新将兼顾GDPI曾长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食品饮料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时尚消费潮流消费的亮点和热点。但是, 纵观我国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 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既有欢迎又有忧愁。21世纪是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近10年来中外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的快速发展,表明绿色市场在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和收入消费增长,与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与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直接的关系。

  绿色食品饮料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饮料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饮料,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又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饮料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绿色食品饮料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饮料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饮料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绿色食品饮料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绿色市场销售前景看好。但不容乐观的是,我国现有的绿色食品饮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主要表现在为生产设备陈旧、环境污染严重、检测手段落后、品牌保护意识谈薄等,比如,工业“三废”正严重影响蔬菜的质量;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使粮油出口受阻;有许多质量较高的食品,因不能及时申报领取“绿色商标”许可证而被别人抢注。 当然,中国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优势。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对卫生及健康的认知度也不断趋于成熟。与此同时,工业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水等资源的相对紧缺所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污水排放、污水排放限制、能源消耗、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环保、资源利用、符合法规等多个方面。为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市场趋势与绿色科技的重要发展进行探索,为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状况分析》的报告。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十三五”时期,我国食品行业从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是食品行业品牌发展的关键期和阵痛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巡视员王小青指出,科研投入和规模提升有利于食品工业中高速增长,保持中高端水平。2015年新建了一批部级、省级研发中心、示范基地,并且食品、食物及处理领域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分别达到15000项和5000项。2011年到2015年,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7.7%上升到9.2%。食品工业利润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8.6%上升到10.7%。

  食品企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需求。王小青表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产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基本保障。2011年到2015年,60%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的要求,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目前食品安全保持总体向好稳定态势,没有发生区域性、地区性的事件。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腾佳材指出,随着《食品安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及实施条理的即将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将建立一整套适应我国阶段发展要求、配套完备的监管制度体系,建立职业化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他强调,由于大型食品企业涉及面广、占有率高,一旦发生问题往往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型食品企业要遵守《食品安全法》,更加严格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切实发挥好行业领军和示范作用。

  刘治指出,近年来,农业产粮大县高度重视食品工业,把食品工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优惠措施,积极鼓励食品企业的发展,县域食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自2000年起,中国食品协会开展优秀食品企业强县和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的认定工作。至今已有近200个县级行政区被评为优秀食品企业强县,1000多家食品企业被评为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衡量优秀食品企业强县的指标之一,是食品工业的产值或者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0%。

  集聚发展对食品企业品牌建设产生积极效应。刘治称:“大型食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了附近乡镇的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同时,企业还能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食品工业有集聚、有特色,有利于产业贯通、融汇发展、产城融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刘治强调,落实食品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涉及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主食产品工业化,二是过剩产能去库存,三是产品高端化发展趋势。由于消费升级,主食产品工业化和家庭厨房社会化成为食品行业发展新趋势。目前,馒头、面条、米饭等主食的工业化程度低、发展潜力大,约有40万亿元的消费需求空间。

  “本次论坛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也是中食协首次举办的国际化论坛,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曹树民说,“中国食品行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将中国国际食品产业发展论坛打造为食品行业的品牌,成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升级的平台,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服务企业、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阵地。”

  与会者通过主旨演讲、经验交流、重点讨论、品牌展示等形式,交流探讨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品牌建设经验。品牌展示环节受到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各食品园区或企业负责人走到品牌展位前,详细了解其他食品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品牌发展情况、市场经营情况,品鉴产品,了解未来发展趋势,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机会。

  我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县委十一届七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强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坚持治理整顿与产业振兴、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的工作原则。

  为使专项工作得到稳步开展,我局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裴兴毕局长任组长,各股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合业务股,由张学文兼任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局党组研究制订了《××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任务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工作按要求有序开展。

  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时段开展集中整治,全面建立起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和食品生产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起“可溯源”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企业自律机制建设,提高企业诚信意识,着力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逐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非食品原料、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逐步形成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努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质量安全,促进我县食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我局严格按照整治方案各阶段的工作要求,确定重点,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以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主线,结合日常监管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

  2008年底到2009年4月,我局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县统一部署和要求,集中开展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清查整顿,我局联合乡镇食品安全监督员对辖区范围内的1家食用酒精生产企业,2家白酒企业和10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行了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26人次,车辆58台次,与全县范围的3家企业和75家小作坊都签订了责任书和食品添加剂备案表。

  我局严格执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检验、专项监督抽查、巡查回访制度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立使用原料台帐制度,质量安全承诺、限区域销售、不使用定量包装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的查处。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的企业。全面推行“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两报告”的区域监管责任制,初步建立政府、部门、乡镇监督员、企业四位一体的监管网络,形成“政府监管、村民自治、行业自律、企业自负、责任共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格局。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治理整顿力度,帮扶具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全面建立以“可溯源”为核心的追溯体系。

  通过整治,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监管的长效机制;全面实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分类监管,逐步消除乳制品、饮料等食品的无证生产行为;食品生产加工秩序进一步规范,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全县除小作坊外的15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10种产品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截止上半年我县15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获得许可证17个(其中康丰、天潭一家多证)。304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率已达100%。严厉制裁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建立和实施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一是继续开展全县生产加工食品企业和小作坊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现动态监管。目前全县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5户,小作坊304户。按照以食品安全风险高低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分类监管”的原则划分,在普查建档的319户企业中,a类企业2户、b类企业1户、c类企业12户,d类企业304户,占企业总数的95.30%,7人以下小作坊300户,占企业总数的94.04%。

  二是抓住重点,深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把好生产源头关。我局在企业办证中,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积极帮扶,不断促进企业和小企业、小作坊升级改造,做大做强。全年共有2家企业通过了换证审查,4家食品加工企业按期进行了年度报告审查,目前,在我局的帮助指导下,2户小作坊正在改造申请取证。继续加强企业证后监管工作。在去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调查建档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监督抽样、巡查回访等证后监管方式对我县生产企业进行动态监管。

  三是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在企业监管中,监督与服务是有机联系的,有效的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质量的服务能促进监督的发展。目前,我县规模食品生产企业较少,90%以上的为小作坊,小作坊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在食品企业监管中我局始终坚持监管与帮扶并重、整治与发展并举的原则,大胆探索既有效监管小作坊又能促进小作坊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继续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动”,深入了解企业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实际需求,听取企业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针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制定服务方案,多次亲临加工现场进行指导和帮扶,推行“公司+散户”监管模式,促进我县石斛、茶叶、火腿、核桃油制品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为适应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局按照我县石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顺利完成了石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并通过了考核验收。《紫皮石斛》标准于3月5日通过省级审查,6月16日经省质监局批准,为推进我县石斛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抓住重点时段、重点产品进行重点检查。在元旦、春节、五一、清明等节日,针对大米、食醋、酱油、小麦粉、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茶叶、糕点、糖果等节日热销产品开展专项检查,严防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五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原则,我局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模式,确保对这类企业监管到位。我县在生产加工食品专项整治中进一步规范小作坊的生产、销售行为。督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条件改造,帮扶具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严格检查食品生产小作坊,要求小作坊全面建立使用原料台帐制度,严格要求做到不使用定量包装和限定区域销售。

  虽然我局在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足。一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按规定要求的各种台帐记录不全,食品添加剂备案登记、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台帐记录简单;二是县级监督机构技术力量匮乏,无相应的检测设备,再加上县级食品加工行业面广点多,人力、物力有限,严重制约着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添加剂存在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很多小作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仅凭经验或依靠实际生产需要,没有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四是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知之甚少。

  (一)严格按照省、市局部署,认线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生产等质量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组织食品专项监督抽查工作;二是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辖区监管责任制,逐步构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同时要加强对获证企业的年审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企业建立监管以“可溯源”为核心的追溯体系。引导和指导企业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律意识,积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人才培训、质量检验等全方位的优质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三是在日常监督工作中要紧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回访、签定质量承诺书、获证企业证后巡查、抽查等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到位,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近年来,湖北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湖北食品加工、制造及饮料制造业产值达82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份额的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1.54%,食品制造业增长35.85%,饮料制造业增长33.4%。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省300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就达22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3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07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28万户,比上年增加20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99亿元,比上年增加28%;全省稻谷种植面积约219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6%;小麦种植面积983万亩、薯类398万亩、油料1274万亩、蔬菜瓜类1113万亩,分别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3%、5%、17%和15%。

  3、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近年来,全省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加大食品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绿色食品品牌数在全国位居第二,优质稻、麦占75%,优质猪、禽、鱼比例达70%。全省拥有一批如“国宝”、“福娃”、“劲牌”、“稻花香”、“枝江”、“金龙泉”等中国名牌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

  4、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批特色板块经济。近年来,湖北推行种植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建片带,依托专业大县建设一批大基地、大板块,依靠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分别重点建设46个粮食、20个油菜、10个茶叶、30个畜牧、26个水产大县。同时,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各地新上一批米乳、饴糖、玉米浆、米糠油、方便饭、方便粥、方便米线、方便糕点等深加工项目。

  1、转化增值能力弱、附加值低。湖北食品资源丰富,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然而,目前湖北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深加工率不到20%。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仅为1∶0.7。在居民食品消费中,工业食品比重约占30%。全省农产品大多为粗(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如稻谷主要是大米加工,饴糖、方便食品少;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肉产品主要是白条肉、冷冻肉多,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

  2、生产规模小、名优精品少。全国食品加工业中有10多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湖北没有1家;年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湖北也只有10家,其年销售总额不及河南双汇集团一家企业。在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中,中国名牌产品不到10个,其中主要是酒类和大米。

  3、风险机制有待建立。一是质量风险。由于食品工业是人的生活必需品,人命关天,生产涉及方方面面,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够健全。二是灾害风险。如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疫情灾害等,农产品抗灾能力比较弱。三是市场风险。食品价格一方面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如一旦粮食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农民履约难保障。

  4、瓶颈性制约因素较多。一是交通运输制约。由于食品运输成本较高,适合于就地加工。二是进入超市的制约。由于食品产业多是微利产业,进入超市费用较高。而且超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大型货车不能进入,必须通过小型货车转运,成本进一步增加。三是资金的制约。由于企业效益水平不高,除政策性贷款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四是土地制约。湖北多数地方在前些年基本农田划定范围过宽,土地储备不足,食品工业发展用地紧张。

  5、食品工业布局不尽合理。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湖北食品主要是以大米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同时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低,名优精品少,竞争力比较弱。

  湖北是粮食大省,也是水产大省,食品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食品资源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大省、经济强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面积、产量、种植(养殖)结构和农民积极性方面,而是要围绕食品工业及产业链的延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培育一批食品加工的领军企业,形成具有湖北特色、规模大、集中度高、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较强食品工业产业体系。

  1、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机制。由省政府领导挂帅,综合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协调会议机制,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负责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扶持政策,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切实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打开绿色通道,降低粮食企业进入超市的费用,除农产品运输车辆有严重违规行车、停车、超重行为外,不允许对农产品运输车辆进行罚款。保障食品加工业用电,在电价方面予以优惠。同时有关部门对良种选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检测检验等方面加强指导。

  2、促进食品工业聚集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食品工业园,引导食品工业向园区聚集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一是培育领军企业。依托“国宝”、“福娃”、“稻花香”“枝江”、“劲牌”等中国名牌,借鉴湖北烟草、采花毛尖等做法,对食品工业进行跨区域的联合、兼并、重组,对食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二是在布局上,围绕“两个通道”(铁路、水运)和食品产业大县,优化布局,形成食品产业聚集区。

  3、建设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各地区域优势,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基地。一是大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加工原料供给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大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方面工作的力度,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保障。三是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4、培育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要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强强联手”、“强弱联合”,培育和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获得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促进产品出口。对龙头企业在立项、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大力培育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标,充分利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加大对知名商标的保护。

  5、推进科技进步。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加速食品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优秀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转化,促进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加强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加大对现有食品科研院(所)的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开发的主体。广泛开展食品工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营造吸引人才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培育食品工业科技人才。

  **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大调整中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年,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917家,资产总额456亿元,职工15.2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7%和7.7%。**期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16.4%和13.1%。15种(类)主要产品有11种(类)增幅较大。

  2、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年与**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分别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发展最快的是软饮料业,比八五末增长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种增加到**年的52种(其中省农业名牌1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食品工业总量的38%。精制茶叶、黄酒产量居全国第一,软饮料、啤酒、罐头、水产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剂、冷冻饮品、乳制品等产量分列全国前2-4位。各地涌现出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产业群。

  3、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期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亿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个一批的重点骨干企业达20家。淘汰了一大批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86.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4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2.6%和9.6%;**期间,利税总额增长了2.39倍,其中利润总额增长了4.93倍,远高于销售收入63.1%的增长率。

  5、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增强。预计**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0亿元左右,比八五期间增加近1.2倍。**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165.3亿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国有企业从59.8%降为26.2%,集体企业从18.8%降为6.7%,三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从21.4%上升为67.2%(其澳台资及外资占35%)。

  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行业发展没有较大突破;饮料业除了饮用水外,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高质量、有特色、成规模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二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发展后劲。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期间出货值年均增长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远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业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工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食品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同志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时期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一)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后,食品工业进入加快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持续20-30年,年均增长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阶段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费品。**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00多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43.5%,食品工业发展进入需求增大、增长加快时期。

  (二)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将加快进入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发展本土化经营,抢占市场份额。这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是个很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认清趋势,迎接挑战。一方面,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食品工业顺应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发了《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通知》,要求**期末食品工业总量比1998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工业食品占食品总供应量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食品品种、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突出了方便、营养、科学、卫生、安全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工业食品占食物总供应量比重已超过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实现现代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更多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产品,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蓬勃兴起,但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食品加工业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3:1。而我省目前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产、果蔬类的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3-9%,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必须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关键来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联农业,依托市场,抓大带小,扶优治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实施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带动战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业强省。

  1、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比**末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6、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0.5-1亿元的30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的15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县达到10个。

  **期间,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的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上新台阶。

  (一)大力开发基础原料。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山区和海洋自然资源,积极推进十大支柱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扩大加工范围,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础原料的开发利用,继续朝多品种、系列化、专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奶源;发挥食品添加剂基础较好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应用领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适应养殖业发展,不断调整饲料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专用和高效饲料生产。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二)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发展以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发展餐桌食品、营养快餐、学生营养餐、速冻食品等各种方便食品。实现工厂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力争**年把家庭、餐饮业的成品、半成品供应率提高到40%以上。坚持中西并举,西式快餐的主、辅料力争在国内供应;传统优秀的方便食品通过改造,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学生营养餐和学生饮用奶。加快发展保质期长的畜禽肉类小包装生、熟制品;扩大净菜和加工菜供应。

  (三)大力提高饮料业水平。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以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和果酒;充分发挥我省绿茶生产和科研优势,攻克绿茶饮料生产技术难关,使我省绿茶饮料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饮料中的主导产品;扩大奶类及植物蛋白类饮料的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适应大中城市居民对直接饮用水的需要,积极发展饮、用水分管道供应。

  (四)大力增产特色食品。针对婴幼族、学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复及特殊职业族等不同消费群体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当今国际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照我国药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发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种休闲食品,拓展食品工业新领域。

  (五)大力提升传统优势食品。传统优势食品要努力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标准,改进工艺,优化质量,持续发展。水产加工品、黄酒、啤酒、冷冻饮品、罐头、味精、食用菌、蜂产品、乳制品、一类卷烟等产品,在稳定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和集约化程度,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占领更大市场。在提高精制茶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机茶、茶饮料及低级茶综合利用产品。传统调味品,重点是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按标准定点组织生产,并开发各种新型调味品,使消费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发展出口食品。把握国际食品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优质品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符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开发用于出口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竹笋、食用菌、蜂产品、罐头等是我省重点出口产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装水平。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强食品配套工业。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是决定食品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加快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及包装材料的发展,适应食品生产向自动化、高速化发展需要,适应生产企业运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彩色胶印、新型包装等发展趋势。

  加强对食品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专业协会),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农业大县和山区、海岛县更要重视抓好食品工业。加强食品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

  把改革开放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入抓好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成重点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施资产重组,推进规模经营。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展开放型的食品工业。加大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国外、省外办厂设店,实行从产地销到销地产的转变,开辟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把技术创新作为振兴食品工业的关键大力抓好。一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期间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别是营养师)的培养和引进,争取**期末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是开发应用生物、冷冻速冻、真空、膜分离、气调、辐射、远红外、微波、膨化、挤压、高压灭菌、超临界抽提、微电子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争取**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四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贮备一代,争取**期末新产品产值比重从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进营销创新,加强生产企业与食品市场及超市的联合,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食品工业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预计**期间全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200亿元左右,比**期间增长1.2倍。按照省政府关于省掌握的财政贴息可适当向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倾斜、各地区应视财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扩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设法从地方财政、农业发展基金、工业技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省、市两级食品工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改贴息和新产品开发补助。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跨国食品企业来我省落户。各级食品工业协会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库建设,主动为企业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食品工业企业要主动紧靠农业,以参股、契约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工厂)加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提高食物制成品供应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重视解决农口与工口的体制分割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食品工业企业争取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食品工业发展新路。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把好质量关,没有采用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进一步发展名牌产品,巩固壮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期末,力争创建部级名牌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严格质量管理,对重要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依法整治,直至关闭。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在产值方面,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仅为0.55:1,而发达国家约为2.0~3.7:1;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加工食品安全水平仍然较低,食品安全总体形式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食品工业整体上尚处于粗加工多、规模小、水平低、综合利用差、能耗高的初级发展阶段,食品工业在整体技术水平、产业的转化能力、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亟待提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了《2006~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发展纲要》根据“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面临的新形势、机遇和挑战,确定了今后五年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发展纲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出发,提出“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调整食品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培育食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人才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确保食品工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纲要》要求,“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先导,培育品牌、做大做强,突出优势、集聚发展,注重营养、提高质量,标准先行、保障安全,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为突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增强食品工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首次提出了“自主创新、科技先导”原则;为全面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根据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城镇化、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发展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发展总量和效益、科技创新、食品安全、企业结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公众营养状况、资源环境等方面。这里就其中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发展速度。《发展纲要》提出今后五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从小康型向富裕型阶段迈进,“十一五”时期,虽然恩格尔系数处于下降趋势,但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仍将位于居民消费支出之首,不仅食品消费总量会增加,而且商品性消费取代自给型消费的趋势明显加快,工业化食品的消费比重将逐步增长,食品需求的市场空间是很大的,因此食品工业将在“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率20%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考虑到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食品工业的增长方式将发生转变,增长速度将比“十五”时期低一些。

  二是关于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发展纲要》提出“十一五”期末要从目前的0.5:1提高到0.8:1。这个比值是以2005年为基数,根据未来五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到达15%和4%的预测计算得到的。

  三是关于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这是综合考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工业结构的调整、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等方面因素提出来的。按每年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十一五”期末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35%的水平提高到40%以上。

  四是关于单位产值能耗。《发展纲要》提出了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的目标,主要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同时,考虑到食品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目前已处于较高水平,而未来的潜力仍然很大,因此把食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高到80%,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高20个百分点。

  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按照量大面广、转化农产品数量多、出口增值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准则,《发展纲要》确定了“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八个重点行业及其发展方向,做到择优扶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八个重点行业是: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业。这些重点行业既保持了对“十五”计划的继承和延续,又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进行了适当调整。针对每个重点行业,《发展纲要》指出其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提出区域布局思路,以此推动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格局。

  针对食品工业存在的重大共性问题,《发展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当前我国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食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有关。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提高食品工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此,《发展纲要》提出,要围绕食品工业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瞄准国际食品工业科研发展,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食品科技人才队伍,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

  二是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食品装备制造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性产业。总体而言,我国食品工业整体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左右,约80%的装备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关键领域的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部分行业的核心装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对提高我国食品工业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我国食品工业的装备水平,关键是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食品加工装备的研发制造,《发展纲要》对此作了全面的部署。

  三是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食品物流是我国食品工业的薄弱环节。必须建立适应食品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现代食品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发展纲要》从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电子商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现代食品物流体系的思路。

  为了推动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衡水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科技应用情况和有关问题,对衡水食品企业做一次全面的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衡水食品企业发展做准备。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是考察国家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紧密相关。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龙头产业之一;是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运行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食品工业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加快民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推进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逐步加大食品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份额,在暑期期间我院志愿者组成调研小组广泛深入我市食品企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基本上掌握了我市食品工业总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截至今年8月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为108.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4.46亿元相比增长了45.42%,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0.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销售收入为56.6亿元,与去年同期40.07亿元相比增长了41.27%;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3.54亿元,比去年同期10.4亿元相比增长了34.80%;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8.34亿元,比去年同期24.34亿元相比增长了56.64%。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比去年同期27.04亿元相比增长了10.4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0.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12.84亿元,比去年同期12.19亿元增长了10.50%;食品制造业实现3.43亿元,比去年同期2.58亿元相比增长了24.12%;饮料制造业实现12.49亿元,比去年同期11.27亿元相比增长了35.68%。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税金3.84亿元,比去年同期3.32亿元相比增长了15.36%,占全市实现税金总额24.86亿元的15.4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税1.82亿元,与去年同期3.15亿元相比减少了42.22%;食品制造业实现税金0.08亿元,与去年同期0.09亿元相比减少了15.84%;饮料制造业实现利税3.58亿元,比去年同期2.92亿元增长了22.86%。

  食品工业今年实现利润8.28亿元,与去年同期5.66亿元增长了48.75%,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58.61亿元的14.1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润3.83亿元,比去年同期2.62亿元相比增长了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0.51亿元,比去年同期0.54亿元相比减少了6.02%;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4.69亿元,比去年同期2.41亿元相比增长了94.57%。

  在我们调研小组关于衡水食品产业园建设的问卷中,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六成会选择到大型购物商场去购买食品,他们认为大型购物商场的货源更有安全保障;在三十岁以上的受访者有七成会选择农贸市场或小超市购买食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挑选和购物方便的时候购买。

  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会注意商标上的食品产地和安全认证,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名牌的食品,有五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会一直购买同一款商品,有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食品价格只是次要因素。有五成30岁以上的受访者把食材的新鲜程度列为购买食品的首要因素,而3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七成只愿选择名牌。

  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衡水建设食品产业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丰富,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地价便宜和劳动力低廉,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交通便利。而有八成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技术创新,有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食品加工产业链。

  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共有76家,从业人员共有12539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54家,食品制造业11家,饮料制造业11家。

  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整个食品工业行业都比上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其饮料制造业发展最快,销售收入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56.64%。饮料制造业效益实现最好,利润实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57%。老白干酿酒集团今年产值完成16.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销售收入1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8%,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72%,实现利税2.88亿元,比去年同期2.23亿元增长了25.56%,完成利润0.59亿元,比去年同期0.53亿元增长12.84%。

  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在扩大市场和广告宣传并进的情况下,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市场,特别是在省内及河南、山东已成为品牌,随着央视广告的播出,他们已进军全国饮料市场,并保持核桃饮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经济效益高速增长,成为我市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产值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了116%,实现税金1.85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副食品加工发展速度也比上年加快,基本接近食品行业的增速幅度,销售收入增长41.27%,工业增加值增长10.50%,利税总额增长11.43%,利润增长17.89%。

  蒙牛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集团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在河北省武强县已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前牧后场生产模式,分为日处理600吨高端奶和建设3万头牧场两个子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其中高端奶项目占地150亩,引进6条国外先进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奶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6000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衡水经济开发区雨润集团衡水福润年屠宰200万头生猪项目竣工。江苏雨润集团是一家以食品为主业,涵盖食品、物流、商业、旅游和房地产五大产业于一体

  的多元化企业,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衡水福润项目于2009年5月落户衡水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占地130亩,年屠宰200万头生猪,该项目已于2011年3月竣工。预计2012年可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近2亿元。

  2、改制重组企业的成功也将使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饶阳县喜奥集团已由菲律宾上好佳集团全资收购,目前收购已基本完成,将会使我市的饮料制造业在2013年将会有进一步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3、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也将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起点。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科技手段在生产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政策的调整、扶持力度的增大,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面临的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增加,以及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各市县区政府领导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和认知力度的增强将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2012年,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已从去年的840元提高到1040元,涨幅达到23.8%。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 2012年,食品工业企业共有8家出现亏损,亏损企业家数占全市的22.2%,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亏损家数的62.5%。

  2012年,食品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0.50%,利润仅增长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2%。预示着我市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挑战和考验。当前我市食品工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客观分析,既有世界经济不振、外需疲软的影响,又有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制约;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

  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

  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之间的联系还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即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和加工,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农产品品种的数量比较少,但又不能所有的品种都适合于加工,现有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配置的提高,没有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加工业还需进口原料。比如,我市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高,果农基本上以鲜果销售为主,适宜加工的品质和档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不能提供适于加工的品种,直接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

  食品加工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放市场,进行深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综合开发就更少。而在我市大多副产品作为废弃物丢弃,既污染了环境,又缺少增值空间,使其在进入市场贸易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一种新的资源浪费。发达地区很重视农产品加工所产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重要结症是我们农产品加工商品化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

  制约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基础薄弱、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是又一阻碍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过去只注重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原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造成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能耗、物耗高,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利的局面。我市商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基础差、品种少、档次偏低、缺乏精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包装差、附加值偏低,众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我市食品工业所处位置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按常规发展无法迅速提升,必须有思想上的突破,措施上的加码,实行快速、超常规发展才能改变现状。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通过重点优先,倾斜发展的政府主导型干预,改变产业结构转换的自发过程,选择结构合理化的最优途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超越其它地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能划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要给自己的思想松绑,要走出本土,在全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己有的知名产品和今后的创新产品,都应该向外扩张,向发达地区渗透,从而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为此要向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那样,政策上给优惠,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的原则,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发展食品工业。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资,弄清楚各自行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什么技术、产品和技术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如何创新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壮大老字号品牌;依靠科技,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高起点的路子,通过高起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要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具备产业带动效应的重大发展项目,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自我特色、具有强劲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链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和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关键在于落实。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要多予少取,要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的结构性减税让利、规范税费征管行为、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家庭人口规模逐步缩小,主食消费方式正在由原来大量依靠家庭自制,向大量依赖社会化生产供应转变,主食品消费呈现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多样化等新特点,主食加工业也明显提速。黑龙江省作为粮食、畜牧等农产品生产大省,发展主食加工业具有很强的资源、区位优势及产业发展环境。黑龙江省把握发展大势,坚持规划先行,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编制了《黑龙江省主食加工产业规划》,科学谋划黑龙江省主食加工业产业链,对区域布局、发展重点、推进措施等进行了系统规划,为全省主食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指导。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采取部门联动、多方协作方式,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主食加工产业在黑龙江省第二批产业链谋划中率先在龙港招商会上进行项目。随着《黑龙江省主食加工产业规划》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等食品产业规划实施,作为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食品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预计到2015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产值将达到5500亿元左右,在全国食品工业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针对黑龙江省主食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按照农业部提倡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主管部门搭台,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主食加工业技术对接活动。在部局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11月初,黑龙江省在虎林市召开了主食加工业项目与技术对接会,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院所,与主食加工生产、装备制造的企业开展技术、产品、项目合作对接,北大荒集团、黑龙江虞唐粮油集团、克明面业、中粮集团、浙江翔鹰中央厨房设备有限公司、浙江舟富食品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参加活动。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对接,依托科研院所雄厚技术力量支持,寻求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开展产品展示交流和技术推广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生产、产品与市场的对接。这次活动示范作用明显,目前,黑龙江省木兰县政府正在开展有针对性地技术对接,两个试点市县都成立了专门队伍,由主要领导带队,集中对重点企业进行走访和对接。

  从主食加工产业整体发展趋势上看,我国主食加工业将持续向原料主产区、大中城市等重点销售区域以及交通物流节点集中,产业链双向延伸,培育市场占有率高、工艺技术先进、加工标准化、配送连锁化和供应社会化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是未来主要方向。黑龙江省涉足主食加工的大企业、大集团还不多,企业实力还不强,迫切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一批示范企业。为此,黑龙江省围绕稻米、杂粮、大豆、畜禽、水产、绿色蔬菜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现有企业培育以及国内龙头企业、跨国集团的引进与招商力度。在全省原有食品或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基础上,针对现代主食加工项目,增补、扩大园区职能;统筹考虑全省资源禀赋、社会资源及区位优势,优化全省主食产业园区布局,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发展,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承载平台。围绕米制主食加工,黑龙江省重点在东南区域的虎林市、宁安市,中部区域的木兰县、五常市,北部区域的绥化市、大庆市进行发展布局。围绕馒头等面制主食加工,重点在哈尔滨、牡丹江、鸡西市等地进行布局,目前,哈尔滨市的米旗和毛毛、齐齐哈尔市的圣诺等正在建设生产项目,预计2014年初均可投放市场。杂粮主食加工,重点在绥化、大庆、建三江等地进行布局。预制菜肴加工重点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地进行布局。对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黑龙江省将重点通过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2013年,省政府集中8~10亿元资金支持包括主食加工业在内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后将逐年根据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扶持主食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截止2014年底,我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共113余户,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40户,食品制造企业33户,饮料制造企业40户,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0000余人,总产值60亿元左右,是区属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规上工业发展情况。2014年,22户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4.5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7.1%;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0.5%,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8户,超10亿元的2户,主要有集团、叙府酒业、粮油、坊等为龙头企业。

  (二)企业技术中心情况。我区绿色食品加工行业现有部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健全了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增强了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其中,集团的技术中心是全国茶叶行业唯一的部级技术中心,并且成立了省茶叶行业的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三)品牌建设情况。我区绿色食品加工行业现有“五粮液酒”、“叙府牌曲酒”、“叙府牌茶叶”、“碎米牌芽菜”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龙芽”“竹海雪”、“柔雅叙府”“六和液”等10个著名商标,“坊”、“麦加乐”“思坡醋”等18个市知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

  (一)规模小,实力弱。从总体上看,我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除规上的23家外,大部分企业处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作坊式”管理,一方面缺少绿色食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使得加工业靠技术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适应现代化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

  (二)基地建设滞后。农产品品质状况决定加工产品的质量,直接对产品销售和效益产生影响。我区绿色食品加工专用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低,绿色食品加工业大多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与农民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时甚至出现农户销售和企业原料供应均无保障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食品加工业的较快发展。

  (三)品牌意识淡薄。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商标意识差,不注重商标注册,不注重产品宣传。作为我区优势特色行业的白酒生产企业共有30家,但除叙府酒业获得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外,大多数企业以生产散白酒和代外地企业生产包装酒的低端市场为主,存在“小富即安、小步即满”的思想,多数企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敢也不愿进行技术改造,更不愿其他企业法人、自然人参股投入,引资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龙头企业作用的发挥,在白酒行业面临调整的关键时期,受到的影响较大。

  (一)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有一定生产规模、发展前景较好的重点企业,加强引导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群。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拓宽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积极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好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食品有无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只有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围绕品牌开拓市场,才能更好开拓市场。一是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推进品牌创建,积极进行质量标准化认证,科学制定品牌产品发展规划,支持特色加工产品注册,大力开展名牌产品推荐认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推进营销创新,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等宣传推介品牌,扩大品牌影响。通过良好的品牌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依靠科技创新,建立战略合作和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档次,增加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主食加工原料主要有小麦粉、大米、植物油、肉类和蔬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主食加工原料供应较为充足,与上年同期相比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中,2013年小麦粉产量同比增长4.17%,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北三大地区,产量分别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42.8%、37.4%和8.5%;大米产量同比增长10.25%,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东北三大地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3.9%、27.7%、27.6%;食用植物油产量同比增长13.44%,产量排序前5位的省、直辖市依次为山东、广东、天津、湖北和江苏;鲜、冷藏肉产量同比增长9.63%,产量排序前5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山东、河南、四川、吉林和内蒙古;蔬菜产量同比增长2.3%,产量排序前5位的省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和四川。

  从企业数量看,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同比增长5.57%。其中,米、面制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1.1%;速冻食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11.99%;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6.12%。从产品产量看,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方便面产量同比增长5.26%,面制主食生产企业的馒头生产能力约1500万个/日,同比增长36.00%;鲜湿面条生产能力约850万千克/日,同比增长13.00%。从经济效益来看,2013年我国主食加工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00%,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00%,上交税金总额同比增长3.00%,累计从业人员同比增长2.00%。分行业看,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米、面制品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1%,速冻食品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4%。

  2013年,各地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为依托,加快主食加工业主体培育和资源整合,引导企业集约经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河南在馒头、挂面、鲜湿面条、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等五大领域加强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产业聚集,重点发展主食产业集群。安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了一批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如淮北和沿淮地区的面制品主食产业集群,江淮、江南地区的米制品主食产业集群,合肥等城市的杂粮主食产业集群。河北以建设示范园区为重点,扎实推进主食产业集聚,政策向集群倾斜,资金向集群集中,打造了河北隆尧县方便面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2013年,各地高度重视主食产业的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整合品牌资源,精心经营品牌,加大对名优主食品牌的培育力度,在主产区、主销区不同程度地涌现出一大批主食加工知名品牌,如河南的“多福多食品”、“兴泰食品”、“博大食品”、“白象食品”、“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 安徽的“同福食品”、“青松食品”、“乐健食品”、“友源食品”、“大地食品”等,还有山西的“六味斋食品”、江西的“春丝食品”、桂林的“西麦食品”等。

  2013年,各地装备制造企业着力创新发展模式,适应内需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提高技术性能、安全卫生和自动化程度上下功夫,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升。由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化馒头生产线,目前已开发出第三代产品投放市场,实现了醒发、成型和蒸制自动化。由芜湖市滨江4050早餐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包子机,目前已发展到第八代产品,实现了遥控作业和全数控自动化。济南好为尔机械有限公司可自动完成各类调理食品的充填、成型。

相关推荐
  • 盛煌娱乐注册-唯一首页
  • 主页、宏海国际娱乐注册、主页
  • 主页,【高德娱乐】/主页
  • 首页〞优游挂机APP下载〝首页
  • 宏海国际娱乐注册-注册
  • 速盈娱乐-注册首页
  • 恒煊娱乐-网址
  •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 傲世皇朝注册平台-登录
  • 永盈会网址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