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新闻详情
首页:「蓝狮在线娱乐」: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28 04:56    文字:【】【】【

  首页:「蓝狮在线娱乐」:首页餐饮行业规模巨大,疫后稳步修复。202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50%, 其中餐饮收入 4.6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60%。从增速来看,2015-2019 年餐饮消费增速持续 高于商品零售和 GDP 增速,餐饮消费增长韧性好。虽然疫情后餐饮市场受到严重打击,但随 着管控措施逐步放开,管控区域逐步缩小,2021 年增速迅速回升至 18.6%,至 2022 年 8 月 餐饮消费同比增速约 8.4%,环比增长 1.4%,环比转正,同比增幅扩大,餐饮稳步复苏中。

  随着餐饮行业规模扩大,对标准化和降本增效的诉求持续提升,餐饮供应链应运而生。我国 餐饮供应链主要包含食材采购、生产、物流运输、终端服务等几大环节,行业内企业逐步由 涵盖一个环节向上下游扩展,发力布局供应链,行业空间稳步打开。 具体来看,餐饮供应链企业主要包含以下类别:1)农林牧渔企业,如双汇、龙大、正大、圣 农等;2)调味品企业,主要为复合调味品厂商,如日辰、宝立等,亦包含海天、中炬等基础 调味品厂商;3)速冻和预制菜企业,主要为安井、千味央厨、三全、立高、味知香等;4) 上下游全供应链连锁企业,如绝味和巴比等。

  供需共振推动餐饮产业链繁荣发展,从供给端来看,数量迅速增长,企业供应链布局能力不 断完善,定制化能力及上下游供应链整合能力增强,冷链物流的发展亦驱动部分低温产品的 全国化布局;需求端,随着人工和租金成本提升,餐饮门店对连锁化和标准化诉求提升,我 国外食率仍有提升空间,外卖及团餐市场的高速发展亦催生供应链诉求提升。

  供给角度: 餐饮供应链企业数量激增,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根据《2022 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 2019-2021 年间,餐饮供应链企业由 1.7 万家增长至 5.5 万家,CAGR 超 80%。整个行业格局 表现出企业数量多、体量小、成立时间短以及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我们认为随着更多企业 入局供应链,行业规模仍有快速提升趋势。

  企业定制化能力及上下游整合能力增强,规模优势推动。随着下游需求扩容,供应链企业逐 步延伸出以终端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方向,创新研发与定制生产为核心壁垒,例如千味央厨、 日辰股份和宝立食品均为定位定制化的餐饮供应链企业。同时我们认为擅长整合上下游产业 链的公司亦有核心壁垒,通过一站式的产品组合解决下游终端需求,更易受到青睐,如颐海 国际、蜀海供应链及海底捞形成的全产业链模式。

  冷链技术完备助力供应链企业扩大运输半径。目前中国综合冷链应用率为 19%,截至 2019 年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已达到 3391 亿元,同比增长 17.5%,增速显著,冷链完善布局更好助 力供应链企业扩大运输半径,实现供给爆发。

  城镇化率的提升驱动餐饮供应链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由 1949 年的 10.6%逐年增长至 2021 年的 64.7%,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程度逐渐提升,餐饮供应链企业整合能力与 协同效率也将逐步提升。

  需求角度: 我国仍处于外食率快速提升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除 2020 年因疫情扰动导致外食 率下降外,我国外食规模逐年提升,2019 年外食率达到 29.9%,接近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的 加速提升节点。我们预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我国未来类似于日本的餐饮大众化趋势不 改。而外食率的快速提升对餐饮的便捷性以及标准化程度要求提高,需求的增长有望推动餐 饮供应链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外卖市场高增,对快速出餐要求更高。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显著,消 费者更多选择外卖就餐。根据《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我国外卖行业市场规模在 2019 年达到 6035 亿元,同比增长 30.8%,且渗透率稳步提升至 15.9%,持续高增。外卖对于出餐 率要求较高,料理包、复合调味料、预制菜等均有助于提升出餐时间,且口感、味道与现炒 差别不大,因此需求连年提升。

  团餐与乡宴万亿蓝海,推动餐饮供应链需求扩容。2020 年我国团餐市场规模已达到 1.53 万 亿元,占比 36%,2016-2020 年复合增速为 14.2%,受众群体约 6.7 亿人,我们预计团餐市场 有望持续放量。团餐具有可预测、规模大、标准化、订单稳定且时效长等特点,利于企业进 行规模化采购以降低边际成本,而乡宴市场存在原材料采购渠道复杂、品种多样且加工不规 范的弊端,外包给第三方进行统一采购、制作后复热是良策,目前农村宴席每桌成本约为 300- 600 元,每次约为 30-60 桌,为餐饮渠道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及农村打下基础。

  连锁化率连年攀升,专业化分工大势所趋。随着人工、租金、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升,餐饮 门店利润被严重压缩,去厨师、厨房化意愿持续提升,连锁餐饮企业凭借中央厨房、集中配 送解决了此类问题,数量逐年增多。2018-2021 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由 12.8%增长至 18.0%, 但对比美国(54%)、日本(49%)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倒逼餐饮供应链 布局,专业化分工是大势所趋。

  人力及租金成本居高不下,降本增效诉求提升。近年人力成本与房租及物业成本在餐饮企业 成本中占比逐步提升,2018-2020 年两项成本占比之和稳定在 30%以上,严重挤压餐饮企业 利润空间。而半成品菜、料理包等由于其标准化程度高、加工难度低等优点有望直接节省大 量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需求呈现爆发趋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传统餐饮企业 使用半成品代工后人力成本可下降 6%,租金成本下降 2%,因此我们预计在人力与租金成本 长期居高不下的驱使下,餐饮供应链有望为更多餐饮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对标日本,我国餐饮供应链景气度仍绵长。对标美日发展阶段,我国仍处于黄金 20 年区间, 预计仍有 10 余年高景气。日本 B 端先于 C 端放量,进入稳定期后 C 端持续增长。受餐饮业 快速发展的推动,B 端至 1999 年持续放量,后期随着餐饮业发展停滞,增速逐步放缓;1999 年起经济增速放缓,居民外食率降低,一人户家庭增加,推动 C 端不断增长。类似于日本的 发展经验,当 B 端需求几近饱和后,C 端有望接续 B 端需求,继续爆发,我国餐饮供应链景 气绵长。

  我们认为随着餐饮市场不断扩容,餐饮供应链行业红利期有望长期持续,规模远未到天花板, 各个细分赛道均有较大发展空间。 细分来看,1)上游原材料分散,集约化诉求提升:餐饮企业原材料品类众多,产地不一而同, 单一品类货值及占比较低,若全部由企业自身对接农户采购或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形成 规模优势。如圣农、正大、泰森等上游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加工及渠道对接上具有集成壁垒 及先发优势,较企业自行采购性价比更高。 2)中游细分加工环节众多,多环节发展是必然趋势:食品加工企业是餐饮供应链最核心的组 成部分,其加工环节众多,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产成品大多为下一环节的原材料。各个环节均有领先的头部企业居于其中,如从净菜至即烹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赛道,逐渐细分 出基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根据下游企业的需求亦延伸出定制餐调企业,再如即烹至即食 环节中,速冻食品及预制菜企业不可或缺,头部企业壁垒高筑。同时近年来我们发现出现多 个环节整合的趋势,如绝味和巴比已打通从生产到终端配送的全供应链链条。我们预计随着 行业不断发展,各环节头部企业在内部已达到绝对优势后,或逐步发展成为多环节甚至全环 节企业,为下游赋能的同时亦加固自身护城河。

  3)下游赋能餐饮门店是大势所趋:下游餐饮门店如海底捞亦拓展出蜀海供应链,蜀海供应海 底捞起家,向上游供应商集中采购并在自有央厨系统进行分拣、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至半成 品。在满足海底捞下游供应需求后,蜀海亦开拓九毛九、新白鹿、青年餐厅等进行定制化服 务,赋能更多下游餐饮门店。 赛道丰富,水多鱼小。虽然行业发展空间大,但餐饮供应链鲜有大市值公司,大部分为定位 某一高度细分赛道的小而美的企业。

  纵览餐饮供应链行业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行业沿着从 B 端标准化催生的通用化需求,延伸至 大 B 定制化需求的方向,亦出现 BC 端互相扩展的趋势,同时不同的子版块中上、中、下游 环节均有较大拓展空间。整体沿着从刚需属性向可选属性,从标准化向定制化发展。目前已 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主要包含(复合)调味品、速冻食品、预制菜和烘焙,另外全产业链 连锁企业亦大有可为。 毛利率提升路径多样化,研发及物流是关键。通过梳理餐饮供应链的价值链,我们认为中游 加工制造由于技术进步及同质化的服务,毛利率处于低位,提升毛利率途径主要通过:1)向 上游研发拓展,增厚研发壁垒,提升盈利能力;2)形成规模优势,形成稳定毛利率;3)开 拓下游物流、渠道能力,形成全产业链壁垒,拉升毛利率。

  餐饮供应链中,调味品属于基础支持环节,基础调味品多为餐饮门店或食品工厂的上游,而 复合调味品多直接供应至商超或餐饮客户。分环节来看,上游原材料为影响调味品行业的关 键因素,价格、产地、品种对菜品口感及价格均有影响,中游生产供应环节中与供应链相关 性更大的为复调品类,其 2021 年市场规模已达到 1588 亿元,目前仍处于地域性向全国化扩 展的阶段。

  细分品类次第花开,复调仍处于导入期。我们按市场集中度同时参考渗透率和复合增速划分 了调味品细分品类的生命周期,目前复合调味品仍处于导入期,渗透率较低且 CR3 仅 10%, 消费者教育和全国化是长期趋势。

  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不断发展,空间超 1500 亿。根据艾媒咨询,近十年来,中国复调市场规 模呈稳定上涨趋势,同比增长速度维持在 10%以上,2021 年达到 1588 亿元,同比+12.3pct, 预计 2027 年将实现翻倍增长,全复合调味阶段增长势头较好。

  我国复合调味品人均消费和渗透率均偏低,提升空间充足。2020 年中国调味品的人均消费量 仅为美国的 52%、日本的 45%,其中复合调味品的开支为人均 15 美元/年,相比美日仍有很大 的提升空间。2020 年中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为 26%,2022 年提升至 30%左右,美国已达到 73%, 日本、韩国也达到 60%左右,相比之下中国复调渗透率明显偏低,提升空间充足。

  对标日本针对特定菜式的复合调味品市场发展历程,未来我国定制复调发展潜力可期。根据 日本食粮新闻,2021 年日本针对特定菜式的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已达 932.4 亿日元,2017- 2021 年 CAGR 为 3.11%。随着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定制复调品类有望迎来 快速上涨阶段。

  分渠道看,餐饮仍是复合调味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外卖、预制菜等催生复调增长。分渠道 看,餐饮消费渠道占比最高,食品加工次之,家庭消费渠道占比最小,餐饮及食品加工领域 相比于家庭端对于滋味丰富、独特的复合调味品需求更大,使用量也倍于家庭端,因此仍为 复调长期驱动力。近年外卖流行、预制菜行业兴起、餐饮业管理的规范化及连锁化经营推动 复合调味品需求快速增长。

  需求端来看,定制复调减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双重降本增效。随着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不 同品牌的定制化+同一品牌下的标准化诉求逐步提升,定制复调口味稳定且操作便捷,一定程 度上减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迎合此类需求。从价值链来看通常调味品在餐饮企业中整体成 本占比约 6%,人工成本约 8%,使用复调有望实现双重降本增效。同时节省出餐速度,提升门 店翻台率。

  大型连锁餐饮定期推新和品控要求带动规模化定制需求。百胜作为中国最大的快餐供应商之 一,在食品质量和统一性方面有着较高要求,相较于独立研发和生产,使用定制复调有望节 省更多人力物力,进而带动规模化的定制需求,为定制复调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例如宝立 食品深度绑定百胜,长线产品+新品订单驱动复调业务快速放量。 供给端来看,ODM 定制介于代工和经销之间,客户绑定和自主研发结合带来高毛利。ODM 运 作方式以新雅轩、圣伦为代表,在产品生产上能够兼顾客户需求和生产自主性,OEM 满足客 户定制需求,偏重于执行,而 ODM 的商业模式更偏重于创造和创新,特色餐类对 ODM 模式有 较强的需求,经销则方便推出大单品以开拓市场。

  复合调味品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份额仍头提升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 年我国复合 调味品行业 CR3 仅 12.57%。细分赛道来看,2021 年发展较为成熟的火锅底料赛道 CR5 也仅 24%,而中式复调 CR3 仅 7.9%。对标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2016 年日本复调行业 CR2 已达 57%,我国的复调市场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各企业大多深耕于差异化的细分赛道,跨领域龙头企业尚未出现。复合调味品行业主要参与 者产品差异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粉类、酱类、汤类、火锅底料类以及汁类等几个品类中建立 并不断丰富其产品矩阵,目前尚未出现跨领域龙头。未来随着行业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产 品品类的不断拓展与延伸,跨领域龙头有望领跑行业发展。

  速冻食品作为食品加工行业产品之一,串联了农林牧渔与下游销售。上游为农林牧渔和初步 加工企业,主要包括米、面、杂粮、肉类、蔬菜和海鲜,中游为以三全食品、安井食品为代 表的速冻食品产业,下游为终端销售渠道,冷链仓储及运输连接中下游。

  上游供给稳定,需求变化促进上游发展。近年来面粉虽然零售价格有所上升,但产量走势平 稳。22Q2 开始生猪价格略有上升。米、面、蔬菜、肉类等上游供给总体供给稳定。人口增长 以及消费者对营养需求的提升促进上游企业发展。

  中游速冻食品发展势态高,多产品渗透率提升。速冻食品市场结构主要包含速冻面米类(传 统 vs 新兴)、速冻火锅料和速冻其他食品(速冻菜肴等),其中传统速冻面米类已进入成熟 期,新兴速冻面米和速冻火锅料仍处于成长期,速冻菜肴类尚处于导入期,按目前生产技术 成熟度来看,传统速冻面米>

  速冻火锅料>

  新兴速冻面米>

  速冻菜肴。 作为速冻食品市场的主力,面米主要满足饱腹需求,市场占比达 52.4%,火锅料则与餐饮场 景结合更密切。近几年,家庭端对方便快捷的诉求使得速冻面米需求提升,居家场景使火锅 料渗透率提升,我国餐饮行业连锁化和规模化进程加速。虽 2020 年受到疫情冲击增速有所 放缓,但整体仍呈现上升趋势,连锁化为了保证口味标准化,将带动速冻产品需求,同时冰箱和微波炉的普及,延长了速冻食品的保质期,使得速冻食品的需求量快速提高,同样提高 了速冻产品的渗透率。

  下游多元化发展,电商发展加速行业扩张。行业渠道开始多元化复杂发展,由流通渠道,传 统批发商零售的方式转变为如今多层次、多渠道并存的状态,全国连锁、区域连锁、商超零 售、电子平台。电子平台的大力发展加之冷链物流的逐渐成熟,使得速冻渠道更加丰富,消 费者覆盖更加全面。

  速冻行业增速较高,行业参与者知名度高。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 年我国速冻食品市场 规模达 1755 亿元,同比增速 26%,国内如三全食品、安井食品、千味央厨等速冻食品公司知 名度高,传播广泛。

  对标发达国家,速冻食品前景广阔。2020 年,日冷集团总收入 5728 亿日元,以 2020 年年均 汇率折合人民币约 55.37 亿元,对标中国龙头企业,2020 年三全食品营收 69.36 亿元,安井 食品营收 69.65 亿元。中国人口目前约为日本人口 12 倍,而龙头速冻企业收入几近持平,中 国速冻食品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行业趋于成熟,成本降低,消费者教育完成,速冻行业将更 上一层。

  需求端新消费人群变“宅”,速冻食品能力凸显。消费能力的提升,快生活节奏使得消费者饮 食习惯发生改变,“宅”成为新兴消费者的代名词。速冻食品的便捷性很好的符合这一消费习 惯,同时,相对比其他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不包含防腐剂,依靠低温保鲜,符合消费者对于 食品健康的要求,因而在家庭端愈发常见。加之团餐产品全面升级、信息化趋势明显加强, 团餐也成本把控能力成为发展关键,团餐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产品多元化发展。目前,速冻食品行业中,新兴速冻面米行业格局依然 较为分散,企业规模与实力参差不齐,速冻火锅料行业集中度低,CR5 仅为 20%,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增强,龙头企业借势发展多元化产品,借助规模和技术优势,不 断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前景广阔,如 2022 年 5 月安井推出安井小厨,以自产自研为主,小酥 肉占安井小厨事业部半数以上体量;三全食品推出 10 元 3 包系列,促进产品下沉,推出微 波系列和空气炸锅系列,丰富产品框架。日冷 2001 年推出“正宗炒饭”,经过 4 年研发,连 续 20 年蝉联日本速冻炒饭品类销量第一,三全食品推出微波炒饭,规划通过降低售价抢占 方便食品市场。

  传统面米工艺成熟,新兴面米方兴未艾。在 1991 年三全制作出我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后,传 统速冻面米食品(如水饺、汤圆、粽子等)工业化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十分成熟,正 逐步向多品类工业化生产进行扩展,如油条、蛋挞等新兴速冻面米食品,预计有望成为速冻 面米行业新的增长点。根据尼尔森数据,新品为销售额贡献约 2.7%,仅次于老品现有品类销 量增长。

  C 端:传统面米三足鼎立,格局稳固;新兴面米市场广阔,格局分散。传统面米 2020 年 CR3 (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达到 47%,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固。整体市场空间逐渐趋于饱和, 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其中龙头拥有技术、渠道、产品、品牌等壁垒,拥有更强的获益确定性。 新兴面米新品类层出不穷,例如安井的红糖馒头、紫薯糯米球、千味央厨的油条等,各玩家 均通过新兴品类切入。行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增量市场空间巨大,在渠道、品牌、产品等 方面拥有优势的企业均可分得一杯羹,以高β带动自身发展。

  B 端:仍处市场开拓与产品培育期。目前速冻面米市场餐饮端仍处于市场开拓阶段,随着餐 饮供应链需求日益增长,企业通过设立专业子公司、调整经营战略、培育新品等方式切入餐 饮赛道,如安井食品于 2018 年提出“三剑合璧,餐饮发力”的经营战略,以及“餐饮流通渠 道为主、商超电商渠道为辅”的渠道策略;千味央厨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只为餐饮、厨师 之选”的理念着力为餐饮企业推出定制化产品。整体赛道呈现多点开花、竞相绽放的竞争格 局,市场开拓与产品培育是当下发展重点。 大 B 重品质,小 B 重成本。对大 B 来讲,食品安全、资金实力、生产规模与工艺等均为考核 指标,成为其核心定制品供应商的门槛较高,且考察区间跨越四季,因此参与者主要为头部 企业。而对小 B 来讲,以较低食材成本抵消餐饮门店高人力、租金成本更为重要,因此其标 品需求旺盛,对工艺、食品安全等关注度不高,各个规模的企业均可切入。

  上升势态明显,应用场景丰富。速冻火锅料行业需求整体呈现上升势态,2021 年市场规模 521 亿元,同比增速 13%。速冻火锅料价格水涨船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火锅市场迅速发展, 疫情带来消费场景的变化,使得外出就餐频率下降,家庭端对于速冻火锅料的消费需求提升。 目前火锅料制品除在火锅行业广泛应用,也应用于麻辣烫、关东煮等食品中,应用场景丰富, 行业向头部集中,大单品发力。目前,我国速冻火锅料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应集中,近年 来,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日趋严格,导致行业向头部集中,中小企业将被挤出市场。并且, 目前行业产品趋于同质化,随着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火锅料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龙头公司开启研发浪潮,打造大单品与矩阵,丰富产品结构,发展细分单品也有利于适应消 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以大单品为市场发力点,发展高端产品,脱离同质化成为龙头公司突破 点。

  预制菜行业供应链稳定。上游为农林牧渔业,有实力的原材料供应商开始向下游发展,进行 预制菜前段生产,中游为预制菜企业,生产成品与半成品菜,下游为终端销售渠道,分为 B 端与 C 端市场。 上游优势整合,规模效应凸显。预制菜产品原材料主要是蔬菜、水产和肉类,直接材料影响 成本较大,最终影响预制菜行业盈利水平,龙头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盈利水平将 逐渐区别于行业内中小企业。

  中游层级丰富,符合餐饮工业化趋势。狭义预制菜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调味/腌制, 部分熟制和完全熟制,层级丰富,工艺复杂度不同,底层逻辑是食品工业化,通过工业化进 程,使得预制菜可操作性加强,模式逐渐成熟,降本增效的同时还原了口味,为产品带来了 附加值。 下游空间广阔,区域性特点显著。预制菜具有季节性消费的特点,在日常消费中,消费者偏 向即食、即烹的便捷预制菜,在春节、元宵、中秋等中国家庭团圆的传统节日时,消费者偏 向于含有时令蔬菜的高端预制菜,随着便捷餐饮的市场越来越广阔,下游空间随之发展扩大, 目前国内预制菜渗透率为 10%-15%,对标日本渗透率达到 60%以上,预计国内预制菜 2023 年 渗透率达到 15%-20%。区别于其他速食,预制菜行业具有较大的区域性特征,我国区域环境 差异较大、人口饮食习惯显著不同、不同地区物产各异等特点使预制菜行业需要面向消费者 进行细分。

  预制菜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供应链覆盖全国各地。由于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不高,近年来行 业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5 月,全国各地共有预制菜相关 企业 6.67 万家,相比 2016 年增长 4.88 万家。分地域来看,预制菜相关企业地域分布前十 的省份覆盖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其中,山东以 0.82 万家预制菜相 关企业排名第一,河南、江苏分别有 0.63 万家、0.56 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位列前三。随 着冷链配送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升,目前预制菜供应链已基本覆盖全国。

  预制菜行业热潮吸引资本入局,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由于疫情促进 C 端需求快 速增长,预制菜行业发展再度迎来热潮,根据餐宝典发布的《2021-2022 中国预制菜行业发 展报告》,2021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首次达到 30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8300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将达到 27%左右。 吸引资本争先恐后纷纷入局,仅 2021-2022 年 预制菜企业就获得 40 余起融资事件,不少新兴预制菜企业已获得多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 过百亿。在获得融资的企业中,除了王家渡食品这样的传统预制菜企业,更多涌现出的是新 消费品牌,比如珍味小梅园、舌尖英雄、银食等。在融资活动如火如荼的情况下,预制菜行 业的市场规模也在逐年快速增长。

  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低,集中度提升趋势显著。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0 年中国预制菜行业 CR10 仅为 13.6%,其中绿进、安井食品和味知香以 2.4%、1.9%和 1.8%的占比位居前三,行业 集中度非常低。与一些新兴的预制菜企业和新切入预制菜行业的企业相比,当前的头部预制 菜企业均深耕于市场多年,具有先发的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因此我们预计头部企业市占率 仍有望进一步提升。

  百花齐放缺少绝对龙头,差异竞争决定强弱之分。目前来看,预制菜行业头部企业均具有一 定的品牌影响力,因此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主要在于产品和渠道。在产品方面,当前消费升 级对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企业需要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致力 于新产品的研发;在渠道方面,生鲜电商在近年来发展迅速,2021 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 4658.1 亿元。紧跟市场趋势,着手铺开电商渠道成为提升销量的又一重要驱动力。只有在产 品和渠道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开发品牌的特色优势,企业才能率先抢占市场份额。

  B、C 端的市场规模比例大约为 8:2。近五年来,随着我国餐饮行业的标准连锁化发展以及外 卖需求的迅速增长,预制菜行业在 B 端市场逐渐渗透,目前 B 端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占比达 到 80%左右。新冠疫情的爆发在短期内创造了大量的便捷式餐饮需求,使消费者减少外出就 餐的频率,导致了 C 端预制菜市场的快速增长,目前 C 端市场的占比达到 20%左右。

  餐饮标准连锁化发展且人力成本上涨迅速,预制菜解决家统一菜品种类、改善成本结构的诉 求。餐饮行业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在传统餐饮企业成本结构中占据了 22%的比重。为了寻求 生存机遇,部分餐饮企业开始打造连锁品牌,增加连锁门店数量,整个餐饮市场逐渐向标准 化、连锁化发展。对于大部分连锁餐饮企业而言,一方面,预制菜的原材料和生产流程较为 固定,能够保障商家菜品的统一性;另一方面,预制菜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人工成本和房租 成本,提高门店的坪效,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因此,预制菜正在逐渐成为 B 端餐饮商家 的优先选择。

  外卖需求爆发式增长,预制菜成为提高配送效率的最佳选择。疫情背景下,我国外卖行业发 展势头旺盛,在线外卖用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外卖占餐饮行业的收入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而外卖需求的增长为餐饮行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客流量和订单量,也提高了便捷性要求,让 消费者更加追求外卖的配送速度和配送质量。餐饮企业订单的快速增长和缩短配送时间的需 求,赋予了快速响应的食材供应商巨大优势,为预制菜在 B 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家庭规模小型化,单身经济逐渐风靡。根据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近年来全国家 庭规模逐步缩小,“一人户”、“二人户”家庭占比持续上升。2010 年,“一人户”、“二人户” 家庭分别占全国家庭总数的 15%和 24%,到了 2019 年,该比例分别提升至 18%和 30%。平 均家庭规模从 2010 年的 3.1 人下降到了 2019 年的 2.9 人。“一人户”家庭占比的提升 主要是因为独居年轻人和独居老人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让做饭的时间、食 材、心理启动成本变高,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预制菜代替做饭。

  Z 世代用户普遍缺失做饭技能,预制食品的便捷性迎合需求。Z 世代指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的 人群。从整体来看,Z 世代正逐步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Z 世代消 费力白皮书》显示,Z 世代每月的可支配收入达 3501 元,远高于中国人均 2561 元的月可 支配收入,更强的购买力使得 Z 世代正成长为未来的消费主力。同时,Z 世代线 亿,在全网用户中占比近 30%。在中国餐饮行业的消费者中, Z 世代消费者 占比近 5 年迅速提升,由 2016 年的 29.1%提升至 39.6%。在 Z 世代消费者普遍存在不会做 饭、懒于动手的情况下,预制菜成为了 Z 世代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工作压力增加,“懒人经济”盛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进步,年 轻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根据 2019 年 Boss 直聘的研究,只有一成左右的职场人基本不加 班,90 后和 95 后正在成为加班的主力军。忙碌的职场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懒人生活”,懒 人经济从过去单纯的为了赶时间的“效率懒”,升级为如今为了更好解放双手、享受生活的 “品质懒”。从饮食上来看,消费者则是从过去的吃泡面,转而偏向外卖和预制菜。知萌咨询 发布的《2022 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所有的“懒人消费”中,做饭成为国民“偷懒” 的首要项目,外卖和预制菜分别以 37.4%和 37.2%的占比居于前两位。

  互联网多元化营销成为新趋势,推动预制菜行业的传播发展。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下,消费者更容易通过网络接触到行业信息。目前来看,各大品牌注重快速迭代产品,比如 信良记研发了麻辣小龙虾、珍味小梅园研发了惠灵顿牛排等,在互联网品台上进行营销宣传, 取得较好成效。近两年在预制菜赛道表现亮眼的得利斯亦借力加码互联网新零售,助力公司 预制菜业务加速向 C 端渗透,与海先友、彦伯食品和齐鲜达投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 开展互联网新零售业务,计划第一年度完成新零售新增销售 2 亿元,以后每年不少于 50%的 增长。长期来看,各大品牌或在互联网营销宣传和产品销售上增加投入、抢占优势,以更新 颖的宣传手段和更具特色的产品吸引消费者。

  中式烘焙崛起、新品牌涌现,烘焙市场规模稳步上升。中国烘焙市场的发展经历了 4 个阶段: 1)1990 年以前中国烘焙市场供给很少,需求主要靠手工烘焙品解决;2)1990-2000 年,曼 可顿等海外巨头进入中国市场,本土优质企业桃李、好利来等公司也逐渐起步;3)2000-2015 年,面包新语、巴黎贝甜等主打短保产品的门店业态出现在频繁大众视野中;4)2015 年至 今,连锁化中式烘焙门店如鲍师傅等开始兴起,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等国风门店、产品设计 的新品牌开始涌现,烘焙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2016-2020 年 CAGR 达到 6.76%。根据欧睿, 2023 年烘焙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首次突破 3000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将达到 6.20%。

  对标发达国家,我国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量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消费升级及我国消费者对烘焙 食品的认知度提升,我国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量从 2013 年的 5.4kg 上升至 2019 年的 7.8kg。 但由于烘焙食品在欧美国家作为主食,在我国主要作为甜点零食,2021 年我国烘焙食品人均 消费量仍与法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有巨大差距。对标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日本 2021 年烘焙食品人均消费量为 27.8kg,是我国近 3 倍,因此我国的烘焙食品行业发展仍具有巨大 潜力。

  竞争格局分散,龙头企业尚未出现。根据观研报告网的数据,2021 年烘焙行业 CR7 仅为 13.2%, 其中达利园、桃李分别以 4.2%和 3.5%的市场份额居于前列。由于我国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量 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市占率靠前的企业产品仍处于差异化竞争的阶段,烘焙行业的龙头企业 尚未出现。长期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行业的整合,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烘焙产业链主要由烘焙原料、生产及终端构成。烘焙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辅料,包括面粉、 油脂、水果等农产品及初加工品,以及奶油、水果制品、酵母等烘焙食品原料。中游为烘焙 食品生产环节,包括中央工厂和烘焙店,中央工厂可批量生产冷冻烘焙半成品、冷冻烘焙成 品或烘焙成品,部分烘焙店为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生产与销售均在店内完成,不依赖大型 中央工厂。下游则是各类销售终端,主要有烘焙店、商超、餐饮、电商等,将采购的半成品 加工成成品,或者将自产及采购的成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现烤烘焙食品销售渠道多元化,冷冻烘焙食品销售渠道拓展至烘焙店、商超、餐饮、饮品店、 便利店和电商并行的格局。过去由于商超、餐饮、饮品店、便利店等非专业烘焙的销售渠道 不具备专业的生产场地、设备及相关经验,因此现做现烤烘焙食品主要由烘焙门店进行销售, 而商超和便利店主要销售预包装产品。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现烤产品,现烤 烘焙食品既能为卖场营造良好氛围,又能带来可观的利润,愈发受到商超的青睐。烘焙食品 在主食消费中的渗透率不断上升,使餐饮、酒店等也开始提供烘焙产品。随着“饮品+烘焙” 模式的兴起,新式茶饮或饮品甜品店也成为烘焙食品的重要销售渠道。如今,现烤烘焙食品 的销售渠道正由过去以烘焙门店为主逐渐发展成烘焙店、商超、餐饮、饮品店、便利店并行 的格局。线上电商渠道与外卖平台的崛起进一步拓宽了烘焙类产品的消费渠道,让烘焙产品 有了更多的消费场景,拓展适合电商销售和家庭制作的产品也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现烤 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冷冻烘焙不仅可以提高其在现有烘焙行业销售渠道中的渗透 率,还为烘焙行业创造了新的需求,提高烘焙行业整体市场规模。

  奶油品类可分为植脂奶油、含乳脂植脂奶油和动物奶油。氢化制成的植脂奶油会产生对人体 健康不利的反式脂肪酸。在消费者健康意识崛起的大背景下,动物奶油的应用越来越多。未 来随着奶油市场的竞争,规模化的、产品矩阵丰富的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增量。

  奶油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有望成为百亿赛道。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0 年奶油市场 规模已经达到了 88.81 亿元,预计 2021 年将突破 100 亿,未来将以 6%-7%的速度持续增长, 未来奶油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奶油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乳制品结构型短缺问题有望促进国产奶油厂商崛起。根据艾媒数据, 2020 年我国奶油市场 CR4 为 39.7%,其中维益以 26.9%的市占率居于首位,远超海融科技、 立高食品以及南侨食品等其他国内领先的奶油生产商。长期以来,我国的乳制品对国际市场 依赖程度较大,2020 年我国进口乳制品 1026.21 亿元,占国内乳业总值的 24.5%,国内乳制 品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矛盾突出。未来,国内领先的奶油厂将通过提升技术与研发丰富 奶油的产品矩阵、更新迭代奶油产品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增量。 新式茶饮拓展奶油新应用场景。根据艾媒数据,2021 年我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已达 2938.5 亿元,2017-2021 年 CAGR 为 57.22%,预计 2023 年将突破 3000 亿元。随着新式茶饮市场的 爆发式增长,奶油将大量用于新式茶饮中的奶盖等产品,拉动需求大幅度提升。

  烘焙油脂需求量不断增长,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烘焙油脂行业是烘焙产业链的上游部分, 作为烘焙食品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依托其下游烘焙食品行业的稳步增长,其需求量也呈 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根据智研咨询,烘焙油脂的需求量由 2011 年的 130.2 万吨上升至 2020 年的 399.6 万吨,2016-2020 年 CAGR 为 10.26%,未来其市场空间有望继续随着烘焙行业的 蓬勃发展进一步扩大,或将成为烘焙原料行业中的第二增长曲线.冷冻烘焙供需双轮驱动,增长方兴未艾

  烘焙市场的稳步增长为冷冻烘焙赛道增长提供良好环境。根据头豹研究院,中国冷冻烘焙市 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猛,由 2017 年的 47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106 亿元,2017-2021 年 CAGR 为 17.66%,预计到 2025 年冷冻烘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00 亿元。

  目前,我国冷冻烘焙的覆盖率和渗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内烘焙冷冻面团的现 状和趋势》,我国冷冻面团占面包行业的比重尚不足 10%。对比美国,1949 年美国仅有 3%的 烘焙门店采用冷冻烘焙食品,后激增至 1990 年的 80%,在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生产设备成 本下,冷冻烘焙更能满足美国日常烘焙高频化及多样化的需求。2020 年我国冷冻烘焙渗透率 仅为 10%,相较于北美地区的 83%以及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的 31%相差甚远。长期看, 我国的冷冻烘焙渗透率有望接近日本,达到 30%。

  供给端,冷冻烘焙食品介于现做现烤产品和预包装产品之间,摆脱成本高企及口感不稳定等 问题。冷冻烘焙食品即具备了现做现烤产品新鲜美观、口感好的优势,又有预包装产品规模 化生产、保质期长的特点。现做现烤产品门店一般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运营,需要烘焙 师傅完成从原材料搅拌到醒发烘烤一系列的过程,而冷冻烘焙食品的中央工厂则负责了大部 分的工作,烘焙门店只需到店解冻烘烤即可,且其产品的口感与新鲜度也与现做现烤产品相 差无几,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稳定了烘焙食品的口感。

  需求端,降本增效和丰富产品品类需求共同推动 B 端增长。冷冻面团具有按需制作、节约劳 动成本、降低设备成本、方便快捷生产、对厨师技术依赖性弱和原料配方保密等优势。与常 温现制产品不同的是,冷冻面团将大部分工作如成型、调味等放在供给端,B 端客户只需要 完成烤制的步骤。随着房租、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叠加疫情反复因素,烘焙门店将对具有降本 增效属性的冷冻面团需求大幅提升。由于冷冻烘焙可实现快速迭代,有望更大程度地丰富烘 焙门店的产品品类,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懒人经济势头迅猛叠加疫情拉动 C 端需求。近年来,懒人经济、宅经济发展迅猛,家庭烘焙 大众化逐渐成为趋势。冷冻烘焙食品因操作方便使得烘焙难度大大下降,加之口味多元化的 特性,逐渐向 C 端市场扩容。

  我们认为全产业链连锁的企业亦是餐饮供应链重要的一环,其中代表的品牌为巴比、绝味等。 巴比食品自建供应链,下游赋能加盟门店,打造优质包点品牌。巴比是行业内少有的自建供 应链系统的品牌,从源头把控原材料采购、生产、配送、门店全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同时 开拓外卖等消费场景赋能加盟门店,在优质品牌力和产品力的加持下不断进行区域开拓,同 时吸引其他品牌门店转化为巴比门店,集中管理。 绝味食品从采购到配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壁垒高筑,降低成本,平滑波动。绝味采购端通过 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原材料供应端的控制力,平滑成本波动。配送端,绝味通过遍布全 国的 21 个生产基地及绝配供应链的配送网络,实现“当日订单,当日生产,当日配送,24 小 时开始售卖”。在仓储网络方面,绝配拥有山东、武汉 6 万吨级大型冷库;在全国范围内拥有 3 个 CDC,17 个工厂,39 个城市仓,72 个分流点。在配送网络方面,城际干线网络覆盖全国 四横四纵冷链主干网,拥有 200+跨省跨城城际往返线+条冷链线路。搭配绝配的信 息系统(OMS、WMS、TMS、BMS、易订货等),有效满足客户查询、监控、跟踪、结算、配送等 需求。

  在餐饮门店闭店、营收承压、成本上涨的背景之下,部分中小作坊出现出清,为行业龙头留 出充足份额,在餐饮边际复苏后,此类企业不但受益于自身门店修复,更获得集中度提升的 红利,双倍利好共同演绎,如绝味食品等连锁业态龙头、天味食品等调味品龙头。 绝味食品:行业集中度提升,疫情冲击加速小份额出清,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品牌更 好的抗风险能力,公司仍在扩张,2020/2021 年三家企业均实现较快的门店扩张,绝味/周黑 鸭净开店 1445/1315 家。目前休闲卤制品行业前五品牌占有率不足 20%,行业集中度在提升。 疫情加速了行业整合,公司将适时提升门店扩张节奏,重点布局疫情影响较小的渠道和场景, 推动加盟商一体化,并辅以区域中、小品牌的整合,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地位。 天味食品:2020 年居家场景促进复调行业热度渐起,竞争迅速加剧,吸引众多新玩家入局。 进入 2021 年,随着居家场景减少、产能供给迅猛增长,复调行业逐渐出现供过于求,竞争环 境恶化,各企业大幅加大销售费用投放以促进动销、加快库存周转。2021 年以来,行业逐步 调整,增速环比放缓,竞争加剧+库存压力+费用高举高打导致众多中小企业退出全国化竞争, 甚至暂时退出复调行业,格局开始优化。天味食品作为行业龙头,通过优商扶商加大渠道开 拓,聚焦库存管控,培育小龙虾和冬调等大单品实现高于行业增速,进一步受益于行业出清。

  B 端复苏有望为餐饮供应链企业带来确定性修复机会。疫情导致的封控和居家导致餐饮业占 比高的行业受冲击最为严重,因此我们认为,疫情管控政策趋缓后,B 端边际复苏有望为餐 饮供应链企业带来确定性的修复机会。同时,B 端占比高,且 C 端难以形成回补的企业弹性 更大。

  中小 B 占比高的企业弹性更充足。B 端客户内部来看,我们认为大 B 相对于中小 B 受疫情冲 击更小,且抗风险能力更强,因此主攻大 B 的企业受损相对有限。同时 B 端修复后,大 B 恢 复更快,弹性相应有限,如千味央厨服务的百胜虽然上半年同比下滑,但西式快餐由于便捷 性等原因,整体复苏较快,因此我们认为中小 B 占比高的企业弹性更充足。

  大众品原材料价格自从去年上半年至今持续性上涨,目前部分原材料价格走势已出现分化, 不乏高位震荡或企稳回落,对应企业成本端有望改善,促进盈利能力回升。 包材、油脂类已现下行,粮食、辣椒等仍处于高位。 随着原油等能源品类价格回落,铝锭、瓦楞纸、PET 等均出现回落,且基本即时体现至成本。 2022 年 11 月 11 日常州华润聚酯 PET 瓶片出厂价为 7350 元/吨,同比下跌 5.8%,浮法平板 玻璃市场价约为 1733.60 元/吨,同比下跌 34.9%,环比上涨 1.9%。

  大豆等粮食类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从粮食类原材料来看,目前大豆进口量增速放缓,虽然 国内政策鼓励大豆种植,但供给量仍偏弱,且考虑到酿造周期的因素,基础调味品企业预计 仍将面临较大成本压力,我们预计海天味业、千禾味业、中炬高新等仍面临较大成本压力, 但目前盈利弹性充足,待大豆等原材料价格出现边际改善,毛利率有望加速回升。

  棕榈油价格下行趋势明确。印尼政策放宽,恢复出口,叠加马来西亚棕榈油供给企稳,带动 棕榈油期货价格已回落至 8500 元左右,同时油脂价格也出现下行,立高把握时机再次进行 锁价至年末以平滑成本波动,海融亦计划于 22Q4 或 23Q1 进行低位锁价,我们预计油脂占比 高的企业有望获得成本弹性,其中立高食品、海融科技、南侨食品以及佳禾食品油脂成本占 原材料成本结构的比重高达 33.0%/42.7%/55.2%/38.3%。

  鱼丸类价格下行,生猪价格低位震荡。从肉类原材料来看,白鲢鱼价格自从 2021 年 7 月至 今持续下行,生猪价格低位震荡,2022 年 11 月 18 日生猪价格 24.99 元/千克,环比下降11.8%,仔猪价格 48.35 元/千克,环比下降 5.6%。安井原材料中约 22%为鱼糜类,15%为鸡 肉,2.2%为猪肉,因此鱼糜价格低位或缓解安井成本压力。

相关推荐
  • 盛煌娱乐注册-唯一首页
  • 主页、宏海国际娱乐注册、主页
  • 主页,【高德娱乐】/主页
  • 首页〞优游挂机APP下载〝首页
  • 宏海国际娱乐注册-注册
  • 速盈娱乐-注册首页
  • 恒煊娱乐-网址
  •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 傲世皇朝注册平台-登录
  • 永盈会网址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