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首页=傲世皇朝注册=首页
新闻详情
斗牛娱乐-安全吗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4-01 06:33    文字:【】【】【

  斗牛娱乐-安全吗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指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它是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1]。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通过立法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虽千差万别,但基本模式可总体归结为三种:第一种是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划分进行共同监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而我国的监管模式于此非常接近;第二种是由中央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负责协调其他部门来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管,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加拿大;第三种是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其全权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2]。学界介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文章很多,但几乎全部都集中在与美国或加拿大监管模式的对比。很少有文章去分析在不同监管模式、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律基础下,不同的监管体制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同时又由于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问题和环境都会随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或实施条件,而发生较大变化。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形势,要求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第一种监管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共同监管的模式。在1998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该委员会是由农业部、商业部、卫生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环境保护局、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席由农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共同担任。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协调六个部门分管,即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总体协调,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局(EPA)、商业部的国家渔业局(NMFS)、卫生部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经行分管。以这种模式为代表的还有日本,也建立了类似的监管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行的是从上到下垂直管理,采取品种监管为主,即按照产品种类进行职责分工,不同种类的食品由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且部门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既分工,又合作[3]。

  第二种监管模式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单部门为主导的监管模式。加拿大1997年3月通过《食品监督署法》,将原来分别隶属于农业部、渔业海洋部、卫生部和工业部等四部门中的检验业务剥离出来,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机构——加拿大食品监督署(Canada Food Inspection Agency,CFIA),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中食品安全项目包括对乳制品、鸡蛋及鸡蛋产品、鱼类及海产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蜂蜜、标签、肉类及家禽产品、有机产品、包装材料及非食品化学品、加工水果机蔬菜、零售食品12个方面进行管理。动物健康项目包括兽医、生物、人畜共患疾病以及饲料的管理。作物项目包括作物保护、种子和化肥方面的管理[4]。

  这样一来加拿大形成了由CFIA主要负责食品安全工作,卫生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在与CFIA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农业和农业食品部部长负责为CFIA提供全面地指导工作意见并对议会负责。CFIA将全国分成四个区域,分别设立办公室:大西洋区域办公室、魁北克区域办公室、安大略区域办公室和西部区域办公室。在四个区域办公室下又设有18个地区办公室,21个实验室,185个办事处及400多个派驻生产企业的办公室[3]。加拿大的这种监管模式从过去的多部门监管到现阶段将食品,动物和作物的执法检查整合到一个政府部门,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相互合作的机制,减少了机构的重叠和重复执法现象,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了责任感。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各国竞争的日益加剧,全球食品贸易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发展中国家常常由于科技经济水平及管理模式的落后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发达国家也利用其国际优势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贸易进行利用和限制。怎样把握好全球食品贸易发展趋势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食品标准等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对食品贸易的影响,代表性研究如宋欢(2009)的研究认为,入世后,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同时,我国政府和企业不应期盼这种食品贸易壁垒可能减少,而应该正视我国科技水品落后的现实,奋起直追[1]。徐学万(2010)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概况,认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品的制约,我国在短时期内很难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考虑到CAC标准在国家贸易中的准绳作用,有必要将类似CAC的国际标准优先转化为我国标准[2]。本文拟重点研究全球食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并尝试就应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由于国际分工的细化,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和数量加大,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着食品国际贸易的竞争逐步加剧的挑战。从全球食品贸易的商品结构看,现阶段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市场主要出口肉类、谷物类和乳制品类鞥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各类水果、可可、茶、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一些产品如烟草、食糖、棉花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一定竞争力,但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先进的科技水平、雄厚的资金优势和一系列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在竞争的激烈程度上也有所加强。

  以欧美对转基因技术的摩擦与冲突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研发的转基因西红柿投入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而此时,欧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上的未重视,在转基因食品方面与美国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欧洲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潜在安全问题越来越担忧。直至1998年,欧盟禁止了对新的转基因食品的审批。这使得美国在转基因食品的出口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为此,在2003年5月,以美国为首,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式向世纪贸易组织提出了诉讼,抗议欧盟在转基因食品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由于收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欧盟于同年五月解除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禁令。但欧盟仍然对转基因食品的进口设置了诸多附加性条款。比如:此类产品必须明确表明“转基因”标签,同时,对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跟踪记录。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一国或者地区的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很可能会通过国际食品贸易迅速蔓延至其他各国。因此,许多国家纷纷把国际食品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和关注,在贸易政策上体现为基于食品安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增多。这些贸易措施具体包括:

  1.2.1食品安全标准。在欧盟食品安全体系中,既有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欧盟指令,又包括自愿遵守的具体技术内容和技术标准等,所以非欧盟国家的食品出口到欧盟成员,就必须同时达到两套技术标准要求,而成员对自愿遵守部分的标准具有很大的操控性和灵活性,因此,这两套体系起到了保护欧盟成员食品生产者的作用,构成了食品贸易中的TBT。

  1.2.2食物产品认证。食品认证制度是被很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例如HACCP, 即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它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首次引入食品加工中的认证管理体系。该体系建立以后,美国政府要求出口至美国的一切肉类,水产品类企业均要通过HACCP的资格认证,否则不予进口。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完善、补充, 该认证体系已被大多数发达国家认可并实施,成为了食品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法则。此外,欧盟等许多国家要求本国进口的有机食品必须获得本国认可的认证机构的有机产品认证。

  1.2.3动植物检验检疫、动物福利措施。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对于出口到本国的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十分严格。其主要监督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农兽药及化学品残留检验,二是疫病防治、传染病菌检疫。如欧盟和美国对于进口水果和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十分严格。除此之外,动物福利也是发达国家考核进口动物性产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动物福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心理福利。近期被媒体曝光的中国部分地区活熊取胆事件一方面引起了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而且再一次引起发达国家对我国动物福利的质疑进而影响我国部分动物性产品的出口。

  1.2.4食品包装和标签措施。食品包装作为食品本身的延伸品,近年来也被纳入了发达国家考核食品安全状况的范围内。欧盟颁布了《食品包装印刷油墨指南》,对于一切食品包装上使用的印刷油墨、油漆和涂层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措施要求。此外,标签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为了避免误导消费者和保障消费者利益和安全,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对于产品标签的要求比发展中国家严格许多。例如:欧盟规定标示概念必须清晰,人造食品如“人造奶酪”不可简称为“奶酪”[3]。

  综上所述,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食品贸易领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直以来,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主要的交易产品包括:小麦、玉米、畜牧产品、鱼类等水产品、各类蔬菜、动物及植物油、棉花等,其中粮食、畜牧、渔业是支撑农产品贸易的主要支柱,将近占到农产品贸易额的一半。21世纪以来,世界总体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发达国家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国际食品贸易市场上,对营养类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谷物、小麦等主要粮食产品的贸易额逐渐呈下降趋势。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从而对于新兴的有机产品的消费逐步增长。

  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受到很多国家重视,包括食品生产设备、新型加工技术、储藏技术、新型食品添加剂等技术发展迅速。不否认这些技术对推动食品生产和国际食品贸易的积极作用,但其中一些技术由于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在不同国家还存在争议,转基因技术就是一例[5]。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总体增长趋势下,我国食品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有利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我国食品贸易规模的增长方面。截止至2010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220亿美元。根据WTO 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和3.4%左右。其次,全球食品贸易结构的发展,客观上也为我国提升食品产品结构促进食品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第三,食品贸易中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客观上提升了我国进出口食品的质量,有利于我国居民的健康消费。具体表现在我国中国食品贸易安全体系的不断改善方面,中国食品产业逐步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相关立法和规章标准建设,推动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同时,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称号。

  另一方面,全球食品贸易趋势的变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1992-2003年十年间,我国共累计贸易顺差达500多亿美元。2004年,我国首次由农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至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183亿美元。2010年受国际农产品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农产品贸易逆差再次扩大至231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受阻情况日益严重。根据中国WTO/TBT-SPS 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提供的WTO通报统计,2011年WTO共 1269 条SPS通报,1657条TBT通报,合计2926条。其中,关于食品标签的SPS通报12条,TBT通报44条,合计66条,占通报总数量的2.28%。WTO成员食品标签通报约35条,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中,我们要面对 35 项食品标签法规标准或政策的制修订,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加工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改,我国在这方面的话语权较少,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当前国内部分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交叉、监管真空、标准过时等问题,这也使得食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依据,不能有效保障进出口食品的安全。

  2.3新型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食品生产和加工,给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如转基因玉米加工的食用油近年来在许多超市上架,在国际上对该项技术应用的效果尚存在争议情况下,消费者健康可能面临潜在的威胁。再如新型食品添加剂被部分国家应用于其出口食品上,我国由于检测技术、设备及标准滞后等原因,无法检测出来,任其进入我国市场,也会对国内消费者健康带来威胁。

  虽然我国近几年先后制定了相关标准,但是当前涉及环保、卫生、安全等范围的法律法规在数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技术标准和法规尚未健全,与要求差距很大。鉴于这个原因,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法规的立法经验进行借鉴,专门组织人力,加大力度制订技术法规标准,加大物力投入,进一步完善与WTO规则相符合并与中国国情适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在合法的前提下构建自己的市场准入体系。作为WTO成员国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到食品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当中,为本国争取在国际贸易中公平竞争的机会。当遇到食品贸易摩擦时,要敢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适当的时候,要对对方的无理挑衅给予回击。

  各级标准研究机构要深入研究食品新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通过培训、研讨会等各种有效途径向相关食品出口企业进行新标准的全面宣传指导,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新闻媒体应广泛宣传标准化的重要性;食品出口企业也应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规避和防范风险,确保食品全过程的卫生控制与管理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包括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提高我国出口食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加工食品新品种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以适应国际市场加工食品出口不断增长及消费多样化的需要;给予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等。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新型食品生产、加工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增进对该技术效果的科学评价;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检测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等。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建立起针对进口食品的保护体系也极为重要。包括合理设定我国自己的食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对进口食品的各项监管措施等。

  [1] 宋欢,用WTO视角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 [J]. 西安社会科学, 2009,(1).

  [2] 徐学万,崔野韩,孙彩霞,陈松.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57-59.

  [3] 吴林海,徐立青. 食品国际贸易[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孙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时代周刊,2011(3).

  生活条件好了,国人的食品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期盼着这“盘中餐”吃的更安心,更舒坦。

  “民以食为天”,粮、油、糖、肉、蛋等食品提供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对优质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加大了优质食品的开发和生产,并加强了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市场多样化、生态化的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些名、优、特食品的供需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

  2006年我国食品市场继续平稳发展,供需平衡趋紧状况得以进一步缓解。从供给上看,食品供给数量增加,供给结构优化调整。从消费上看,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仍位于居民消费支出之首,但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商品性消费取代自给型消费的趋势明显加快,工业化食品的消费比重逐步增长,食品需求的市场空间很大。

  2006年发生的“上海瘦肉精事件”、“北京福寿螺事件”、“红心鸭蛋事件”、“致癌多宝鱼”、和“陈化粮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消费恐慌,引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思。《2006年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经营、食品卫生等方面加大了整治力度。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在国家政策和消费者食品安全需求的引导下,提高了自律意识。在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市场的安全形势趋于好转,食品质量卫生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的利好消息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农业部共同了《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确立了通过市场需求导向优化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的思想,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这有利于我国食品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粮食是食品消费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内粮食价格和市场逐渐放开,农产品交易市场主体多元化正在形成,粮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强。各地立足于自然资源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2006年,国家继续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当年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全国粮食供求形势比较平稳,粮食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品种结构平衡状况出现新的变化。我国南方粮食主销区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的对接力度趋大,东北地区粮食外运将大幅度减少,大量粮食就地转化。党的惠农政策与具体的粮食支持政策融合在一起,使得粮食价格以稳定为主,略呈上扬趋势。

  2006年我国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奶制品等食品市场稳步发展,供给总量增加,供给结构有所改善,需求增加,需求结构逐渐升级,总体价格水平稳步上涨,涨幅不大。顺应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化的潮流,调整食品品种、结构,提高食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

  展望2007年,我国食品市场供给量继续增加,供给结构继续优化,市场需求平稳增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深加工企业异军突起,饲料用粮、加工专用粮的消费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出口会增加、国内市场消费也会增加,需求总量扩大。

  我国食品供给在注重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的平衡。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种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优质稻谷、加工专用小麦和玉米、饲料用玉米、优质小杂粮生产会扩大;蔬菜、水果的供给强调绿色品种、无公害品种;主要畜产品、水产品的供给也会注重产品品质,以适应居民健康意识提高而转变的消费观念、习惯。农业的市场化决定了需求的差异化和价格走势的分化,品质优良,有市场需求的食品增产增收。

  食品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食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价格走势互相影响。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区域差异、供需的结构差异都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调节。作为食品生产大国,2007年我国食品市场发展会对国际食品市场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内粮食消费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两方面。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城乡人口结构条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会出现变化,而人均粮食消费量呈稳中下降趋势,粮食消费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人口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由需要大量出口玉米和稻谷并进口小麦,转变为小麦出现剩余和玉米出口数量下降,同时进口相当数量的大豆和油脂。总体而言,国内粮食市场供给安全,在迅速提高国内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2006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最低收购价的保护下大大提高,2007年粮食生产将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继续发展。

  在气候正常条件下,2007年国内粮食生产仍会稳定发展,产量继续保持稳定。我国居民粮食需求量保持稳定,需求结构会进一步升级。2007年我国粮食价格会在国家政策保护下和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保持稳定,略有上涨。

  对牛羊肉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玉米的需求增加很快;工业消费由于新增项目较多,生产能力快速增加,玉米用量将增长较快;淀粉价格居高不下,加上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玉米供应不足将成为长期趋势;世界其他国家对玉米的需求导致我国出口的增加;预计2007年度玉米总需求将继续增长。需求的持续增加增强了农户增加玉米供给的信心,2007年我国玉米供给较大幅增长,玉米价格以稳定为主。

  经过连续两年的增产,我国稻谷库存相对充裕,供求形势明显改善。2006年度我国稻谷产量加上大米的预计进口量,本年度大米新增供给比上年度略有增长。大米总消费量继续增加。其中,食用消费、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将继续增长。由于新增供给略大于需求,库存水平继续回升。预计2007年度,我国大米新增供给略大于总需求,库存量将继续增加。

  预计2006/07年度全球植物油产量1.21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3.5%;消费量1.211亿吨,增长4.9%;期末库存809万吨,减少14.2%。

  2006/07年度国内油菜籽产量和大豆种植面积减少,棉籽产量有较大增长,大豆进口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2007年在没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形下,禽蛋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肉类产品的消费结构继续发生变化,猪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会小幅降低,牛羊肉消费总量及在肉类消费中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增加。牛羊肉需求会拉动供给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扬。

  2007年,水果、蔬菜市场总体供求比较宽松,价格还将保持平衡波动。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消费意识的转变,大众化水果、蔬菜的需求有所减少,对名、优、特产品的需求增加。因此,该年度水果、蔬菜的供给数量增加,供给结构向名、优、特产品转变。2007年大众化的水果、蔬菜价格难以上升,但一些名、优、特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品牌产品的价格会因为需求的增加,以及供给能力的限制而上涨。

  2007年,水产品的供给会继续增长,消费需求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水产品的整体价格会以小幅攀升为主,不排除个别品种会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现象。

  1.1.1我国粮食进出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粮食是1种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特殊产品,任何国家都10分重视粮食的稳定供给。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70年代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在发挥国内农产品比较优势,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考虑好国内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要扩大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粮食产品的生产,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相应减少没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品的生产。通过适当进口、有进有出的办法来调节国内粮食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

  耕地资源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和广泛社会属性的特殊商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必须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有着无可比拟的政治社会意义[1]。确保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安全、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2]。粮食安全的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粮食危机中由世界粮农组织FAO界定的,其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产能安全、粮食的市场安全和粮食的消费安全[3]。

  天津市除北部有占全市总土地面积4.5%的低山、丘陵外,大部分为低缓的滨海平原和洼地,受盐碱、干旱、洪涝、沙化等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耕地自然肥力不高。由于长期持续干旱、污水灌溉,以及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严重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占耕地总量的40%,污水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量的49.2%,现存潜在沙化威胁耕地面积27 054hm2,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达262 000hm2。

  天津市多年粮食产量数据、人口数据、粮食播种面积数据、总播种面积数据和耕地面积数据均来源于天津统计年鉴。

  当K>

  1时,实际拥有耕地面积已达不到人均所需耕地面积的要求,表明耕地承受巨大的压力,需防止出现粮食不安全问题。

  随着天津市各地人口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非农建设占用.1995年全市耕地面积54.91万hm2,到2009年减少到45.52万hm2,共减少9.39万hm2,平均每年减少0.6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43.78万hm2 减少到 2009年的30.66万hm2,所占总耕地面积比由80%变为67%。

  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口数量的增加,结果是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0.058hm2,以后整体态势逐年递减,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为0.037hm2,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有继续降低的趋势。

  1995年本市粮食总产量207.46万t,2003年119.29万t,2009年156.29万t,15年间粮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95年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为4739kg/hm2,粮食单位产量逐渐增大,到2009年粮食单位产量为5098 kg/hm2。

  1998年本市人均粮食产量达220 kg,到2007年人均粮食产量达127 kg,说明这10年间人口的增长变化大于粮食产量的变化。按国际标准年人均粮食400~600 kg为小康水平计算,本市粮食安全问题越发严峻,需高度重视。

  1995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为941.83万,2009年为1228.16万,15年间增加约286.33万左右,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19万。

  基于以上耕地、人口、粮食的动态情况分析,可以得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根据相关研究,粮食自给率达到90%,即可认为是达到了可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本文研究中,结合全国总体情况和天津实际,设定人均粮食需求400 kg。计算得出:1995年耕地压力指数为1.638,,到2009年为2.849,总体趋势是逐年上升,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说明粮食供给量小于需求量,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1995--2009年,天津市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粮食产量也明显减少,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

  [1]陈强强,李新文.关于甘肃省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思考[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1).

  [2]王雅鹏.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性危机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

  [4]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3,(2).

相关推荐
  • 盛煌娱乐注册-唯一首页
  • 主页、宏海国际娱乐注册、主页
  • 主页,【高德娱乐】/主页
  • 首页〞优游挂机APP下载〝首页
  • 宏海国际娱乐注册-注册
  • 速盈娱乐-注册首页
  • 恒煊娱乐-网址
  •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 傲世皇朝注册平台-登录
  • 永盈会网址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